金立手机总裁卢伟冰
为了能更好的了解国产手机厂商的生存之道,记者日前与金立手机总裁卢伟冰进行了一次深入对话。在卢伟冰看来,金立手机正在尝试一条新路。
“一年前我们开始策划这个事情。新品牌不在金立手机旗下,它完全是独立品牌、独立团队,独立公司运作,金立只作为资金和平台提供方。”刚刚结束美国的考察,卢伟冰来到北京,接受腾讯科技的采访。
这个“新兵”究竟有何不同?
如果做一个简单回顾,国内的手机发展大致经历了四次浪潮,从业11年的卢伟冰则完整的经历了前三次。每一次,他都身处当时具有代表的企业之中。2002年的康佳、2007年的天语、2011年的金立,这些经历让他对行业的发展有了更全面观察。
在他看来,第四浪潮是最近智能手机在国内市场的快速发展。传统手机厂商起初依然沉浸在已有的规模和利润中,并没有意识到潜在危机。而向小米这样来自互联网的新势力,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手机厂商的经营底线。
受此影响,传统企业纷纷开始转型,甚至极力模仿业界盛传的“小米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卢伟冰所带领的金立也已在思考求变之道,但更多时候,他本人扮演的是个观察者的角色,并不急于跳进去。
这也代表了一部分手机厂商对互联网浪潮的看法:传统厂商多年的经营模式并不一定适合盲目转型和模仿,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卢伟冰对记者表示,“受互联网冲击后,市场出现三类企业。一类传统企业转型,开辟单独产品线,以谋求适应市场。如中兴、华为;一类是从事多年、有丰富经验的手机设计方案公司从幕后走到台前,如大可乐、小辣椒等;还有一类就是纯粹的互联网公司,典型代表360的特供机,阿里云手机等。而现实情况是,这几类企业的市场表现依旧平淡,有的甚至淡出了用户视线。”
据记者对国内手机企业的观察,中兴、华为的转型相比之下表现要较好些,有规模,但高额的投入和不成正比的利润,很多用户对品牌的低端印象仍困扰着管理层的神经;而来自行业幕后团队所打造的手机新品牌始终无法实现规模化,徘徊在局部的温室中;至于互联网模式做手机,小米之外,很多企业在尝试模仿,但目前还没有更多的成功案例。
卢伟冰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据他介绍,新公司规模已经有100多人,团队核心成员都有着互联网从业经历。新的手机品牌正在注册之中,预计首款产品最快3个月之后便会对外发布。具体品牌名称他没有透露,只是微笑的表示:“品牌名字我想大家会朗朗上口。”
此外,在新手机品牌的运营上,产品将以电商渠道为主,初期重点在公司官网,并且会组建一个强大的在线社区。
卢伟冰特别强调,这个新手机品牌并不是金立的子品牌,他将完全由另外一家公司所有。手机的设计、研发、营销都与金立无关,金立只是这家公司的资源和资金的提供方,同时共享售后和供应链。
“所有这一切只是希望,这个团队能够以纯粹互联网的模式思维和运行。”
这条路究竟能走多远,卢伟冰心里也没有底。
他坦言,打造一个互联网的手机品牌难度很高。同时他也表示,将会在这个项目上进行持久的投入,并且不会设定投资上限。目前前期投入已过亿元。
对于新品牌的预期,卢伟冰还没有具体数字。他说,对于一个新的品牌,市场的检验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谈任何规划都会太虚。而面对市场,他选择了质量第一、品牌第二的策略。据他透露,即将上市的新手机品牌产品配置与目前业界最高看齐,并有极具性价比的价格。
为了保证这次互联网思维尝试的成功,金立保持了开放的态度,卢伟冰也希望有产业资源的资金进来助推新品牌。
小米的成功证明,互联网模式和思维是手机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在三星和苹果的强大压力下,国产手机厂商拥抱互联网未尝不是一条新路。不过卢伟冰认为,从长远看,雷军做红米“是一个糟糕的决定”。因为红米严重稀释了小米手机的品牌空间。当红米销售放量,就是真正的“发烧”用户离开小米之时。
也许这个新品牌一诞生,就将处于市场激烈的竞争之中。如何快速培养用户和开拓市场空间?
卢伟冰没有说更多。他只是下了个决心——给自己和新品牌一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