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打车APP加速跑马圈地:持续烧钱 陷商业化困局
日期:2013-10-23 13:40  点击:48
  目前打车APP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盈利模式也尚未清晰。但大部分厂商已经开始探索各自产品的差异化优势和商业模式,而且正在走向跨界合作与跨地域发展模式,以实现流量的变现。
 
  近日,快的打车(下简称“快的”)COO赵冬向记者透露,B轮融资已经正式启动,但他并未透露融资金额和规模。有知情人士称快的估值达到了3亿美元,其公关总监叶耘的回应是,“这个估值对我们来说并不算高,Uber其实也就比我们多十来个城市。”
 
  经过上一轮激进的市场推广之后,快的并没有甩开竞争对手,据易观最新发布的《2013年第3季度中国打车APP市场监测报告》的数据显示,快的和老对手嘀嘀打车(下简称“嘀嘀”)的市场份额分别是41.8%和39.2%。按照2000万的总用户数来说,双方只差了50万用户。
 
  现在也许是个超越的好时机,嘀嘀被传资金链紧张,已启动C轮融资。“快的和嘀嘀的资金使用率和效率都很不一样,我们并没有资金压力,也就没有主动去找投资,而他们已经快把B轮的钱花完了。”叶耘称。
 
  “这只是竞争对手的恶意攻击,我们公司的市场估值是最高的,并且市场费用方面我们是最省钱的,怎么可能会出现资金链紧张呢。”嘀嘀市场部总监卓然很气愤,“快的在分众的广告投放费用至少是嘀嘀的两倍,但是我们是直接跟江南春谈的,而快的只是跟上海的一名业务员签的。”据嘀嘀内部人士透露,江南春亲口答应他们给最低的折扣,所以快的的费用至少是嘀嘀的两倍以上。
 
  跑马圈地
 
  两家公司开始互掐,这是一个寡头市场常见的经济现象。但它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比较尴尬的现实,这个行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并没有多少改善,政策的干预依然是影响打车软件发展方向的不可控因素,而且另外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几个玩家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收入进账。
 
  快的并没有进入北京官方统一打车平台96106,这家来自杭州的公司9月才进入北京市场,砸了2000万元之后,据称已经接近了嘀嘀在北京的市场数据(快的提供的数据显示,用户数量接近100万,每天下单量4万单)。但它目前有些想要放弃在北京商业化的计划,“我们不做北京就行了,严格执行政府的相关政策。”卓然的回答中透着无奈,这也是在快的加速国际化布局的同时,入选了96106的嘀嘀却选择了不做国际化,深耕国内市场的原因所在。
 
  快的在今年年底前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开拓海外市场,目前已经进入了香港市场;二是开始尝试商业化,年底开始有真正的收入。
 
  据叶耘透露,快的是第一家进入香港的内地打车APP,之前巴西的easytaxi也进了香港,但是并没有太大的动作。“香港的市场和内地有很多差异,如出租车牌照跟房价一样贵,是投资的热门,出租车也是分区域运营,有许多不同的管理方式,但出租车短缺、移动互联网发达和白领、中产阶级、商务及旅游者(打车中坚人群)众多是客观事实,因此这个市场是绝对存在的,而且空间很大。”
 
  快的在香港至少有百万级以上的预算,他们并不想盲目地扩张。“从首批上线的500辆出租车的运营情况可以看到,市场的反响还是不错的,有三分之二的司机每天在线时长都超过6个小时,说明司机已经把快的当做日常工作的工具了。用户订单量方面,每天有两、三千单左右。”叶耘称。接下来,在香港的经验会被复制到东南亚和欧美。
 
  嘀嘀则是马不停蹄地在内地圈地。“一个月铺4个城市,一个大区(中西部、华南、华北、华东)一个。先把国内市场做好。”据卓然透露,公司每月的运营费用都用在了占有更多司机和乘客资源,比如补贴司机、优惠乘客等,“这个数字将近200万元。”
 
  商业化困局
 
  但两家公司统一的回答都是,“现在没有进账,只有出账。”
 
  不过,叶耘透露称快的今年年底将开始商业化尝试,计划包含三个方面:一、VIP会员内测,为高端用户的高效率打车,提供增值服务;二是与广告主的合作,前提是不影响用户体验,侧重于软性广告,比如生活服务、礼品、修车等。三、会员积分兑换政策,会与更多第三方公司合作。而嘀嘀并没有公布在商业化上的预期,从某种角度上讲,在政策不稳定的情况下,扩大市场份额或许是件更容易的事情。
 
  据报告称,目前打车APP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盈利模式也尚未清晰。但大部分厂商已经开始探索各自产品的差异化优势和商业模式,而且正在走向跨界合作与跨地域发展模式,以实现流量的变现。
 
  “快的的VIP会员、用户积分等级与格瓦拉电影票、今日酒店特价代金券的兑换机制;嘀嘀的异地约车;摇摇招车与酒店的跨界合作以及打车小秘与腾讯的合作等都体现了移动应用进入了融合发展阶段。与O2O其他细分领域相互融合,是打车应用流量变现、提高用户复用价值的商业模式发展趋势。”报告称。
 
  但这只是小规模的尝试,面对着现在已经2000万,未来极有可能过亿的用户规模,打车APP们要想的是如何在不触及政策红线的情况下,巧妙地完成商业模式的完善。
 
  “我们定位于科技公司,初级阶段是叫车服务平台,但未来肯定不局限于出租车的事情。”叶耘的这句话意味深长,这或许正是包括快的和嘀嘀在内的众多打车APP寻求的生存路径。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01/08 08:54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