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看微软的surface产品,第一感觉就是定位比较怪异。无论从做工、产品手感、质感、用料、设计、外观上,surface都称得上是极为出色的产品,但就是这样一款优秀的产品,其定位的处境却是尴尬的。说它是平板,又不太适合双手握持,其分量偏大,说它是超级本,pro也许算得上,但是rt还不足以担此重任,所以微软的定位是结合二者,是PC平板二合一的产品,2in1,嗯,听起来不错,实际效用呢?消费者购买移动性强的数码产品有时并不需要那么强大的生产力,即使需要的,也是少数派而已。
这里,不妨分析下购买surface人群的特征(从各大电商对该产品的评价、评论总结而来):
1.商务人士,移动办公需求性强,经常出差;
2.企业办公采购需求;
3.教育领域,演示设备需求人群;
4.少数的数码发烧友;
5.部分学生,尤其是高校学生。
以上的多个特征唯独缺少了基数庞大的普通消费者,他们的需求其实更简单:携带便利、娱乐性强。这两点,众多的安卓平板和压倒性优势的ipad都很容易就做到了,但surface呢?根本原因在于,在开发surface这款产品的时候,定位就不够单一,不够“精确”,不够从一而终。依本人观点,surfacert 和surface pro就应该是两种不同的产品,现在rt改名为surface 2想与pro保持品牌的一致性更是错误的决定。原因如下:
surface rt应该承担起微软硬件中真正意义上的平板职责,而不是向PC靠拢;
pro应该承担的是微软硬件中超级本的职责,而不是平板 PC,即使要2in1,也是PC的意义大于平板,如果pro作为平板来看,显然它的生产力太过强大,直接导致其发热量、重量都会明显大于其他类型平板,(这从很多消费者的评论可以看出),这个时候,pro作为平板的意义就只是它是“还能平躺着的一块板”,用手拿着不现实,既烫手还笨重,消费者最终还是将它作为一台桌面便携的PC来使用。
基于以上分析,rt和pro应该是两个类型的产品,如果要让更多的普通消费者去接受这样的产品该如何下下一步棋。
首先,将surface rt(2)脱离于surface品牌,不妨叫做windowspad或其他名字,与windowsphone靠拢,系统简洁化、产品轻量化,去掉rt系统多余的组件功能,回归精简特征的平板属性,最终打通WP8和RT系统,两者内核一致,应用共通,开发者发布应用在两个产品上只是做更为便利的适配即可。此时,更为轻薄化的平板也就应运而生。而Pro作为顶级超级本来打造,生产力强大,比超级本更有便携、能耗、功能优势。
至此,windowsphone和windowspad是一个阵营,surface pro一大阵营,xbox游戏机一大阵营,外加相应配套的配件,三大硬件阵营支撑起微软的硬件设备营运。
以上只是将产品定位了而已,有了硬件加上独特的服务和营销才能让产品生命之路走得更为顺畅。
关于服务,还是老生常谈,最重要的自然是应用为王,更丰富的应用是一个基础,挖墙脚也好、重金推广也罢,越来越多优质应用的诞生自是越快越好,另外平台系统的更新维护上,无论是WP8还是RT都显得“落后”了,周期长,缺陷明显的情况下更新依然缓慢,让很多消费者诟病。仅仅是这些还远不够让微软的手机平板阵营独树一帜,比如早就存在于ipad上的Cellular功能,RT和surface2依然没有,特色且实用的功能服务是吸引消费者的不二法宝,这就需要微软的大力研发了,比如独特的数据加密(虹膜识别?)方式、新型电池(快速充电、持久续航、轻薄、多种充电方式:光照?机械?温度?)、智能翻译、灾害预警、独特散热、人机交互、智能学习等科幻式的功能,也许未来都会实现。简而言之,完善的系统丰富的应用独特功能,配上微软强大的硬件设计加工能力,想不是出色的产品都难。
关于营销想说的是纵观单款产品的价格区分都是以容量作为参考,容量大价格贵,如果统一定下高容量产品的销售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吗?何必让消费者为个本就很容易在产品设计上解决的问题如此纠结,愚见以为同一产品的价格,如要以型号区别仍以配置、材质等高低决定,摒弃容量大小的做法。另外设计之初应该考虑到环保回收的理念,电子产品的增多电子垃圾也在急剧膨胀,绿色产品的概念同样适合数码产品。
移动大潮依然来势凶猛,昔日的摩尔定律也许在生命周期更为短暂的移动设备领域就失效了,谁主沉浮,还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