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学者、专家对推行延迟退休的呼声日益强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家刘庆龙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直言,虽然应该承认延迟退休年龄是大势所趋,但从当前来看,我国推行延迟退休政策的时机仍未成熟。
推行延迟退休时机未到
“《决定》的表述传递了两方面信息。”刘庆龙表示,一是国家明确要着手研究制定有关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而不是马上要实施,这就意味着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二是未来国家启动的退休年龄调整是渐进式的,而不是一步到位的。
《决定》表示延迟退休年龄仍处于“政策研究层面”,在刘庆龙看来,认清这一点至关重要。“这显然与坊间部分学者、专家高调呼吁尽快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的意愿不相一致。”刘庆龙认为,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调整退休年龄是非常正常的。但前提是要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辅相成,否则就会受到阻碍。
实际上,自坊间就延迟退休展开讨论以来,一直都是“难获普遍认可,拥护者寥寥”,其中,民众反对声尤为强烈。“基层的百姓和从事一线工作的劳动者,特别是体力劳动者对于延迟退休都是反对的;反而,技术、脑力劳动等工作强度低但收入颇丰的工作人员和部分公务员,对延迟退休心生期待。”刘庆龙强调,这就需政策制定者必须慎重,否则极易引起社会混乱,加剧社会不公。
刘庆龙认为,如果有关部门启动对退休年龄相关政策的调研,就应该重点对“谁去调研以及调研对象是谁”予以明确。如果只对既得利益群体进行调研,结果当然会是“同意延迟退休”,但这显然是有失公平的结论。
弥补养老金缺口需先解决双轨制
一直以来,支持尽快推行延迟退休政策的观点普遍将延迟退休视为弥补我国养老金巨大缺口的灵丹妙药。刘庆龙表示,之所以学界热情呼吁延迟退休,正是迫于养老金的压力。
一份名为《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的研究报告预测,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18.3万亿元。该研究报告认为,在人口老龄化冲击下,我国养老金的统筹账户将给财政造成巨大负担。建议实施延迟退休年龄、国有股划拨、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等多措施以缓解压力。
对此,刘庆龙认为,实际上,造成养老金缺口的根本原因是养老金的双轨制,绝不该将延迟退休视为化解养老金缺口问题的救命稻草。所谓养老金双轨制,是指企业职工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养老金的“缴费型”统筹制度;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则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
“这才是根本问题,即很多人没有缴纳养老金,在退休时却要领取不菲的养老金。”刘庆龙说,寄望延迟退休弥补养老金缺口是不可能的。根本还是从解决双轨制入手,按照“都要缴纳、公平领缺的基本游戏规则推进,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弥补养老金缺口。
《决定》也明确提出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双轨制的长期存在,也被公认是目前我国养老金制度下的最大不公平。对此,人社部此前也公开表态称,中央已提出明确改革方向,即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建立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消除养老金双轨下的权益失衡。
劳动力接续情况成决定因素
对于何时推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才是正确时机,刘庆龙认为,这取决于我国劳动力接续能力何时出现不足。“一旦国家的劳动力供应接续出现问题,劳动力数量出现不足,就势必导致退休年龄的延迟。”刘庆龙说,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就业压力依然巨大,劳动力也并未出现接续上的问题。
在刘庆龙看来,应该承认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且这一趋势一定会到来。值得强调的是,这一趋势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就是我国从发展中国家过渡到发达国家之时。
所谓发达国家,除拥有较高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外,生产力水平也是高度发达,而且产业结构先进,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一般大于60%。尽管我国在GDP总量上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GDP不足4000美元的地区仍然广泛存在,与人均GDP动辄可达数万美元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巨大。
刘庆龙强调,在向发达国家迈进的过程中,我们的产业结构势必发生巨大变化,届时,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大幅上升。这时,劳动力接续也会出现不足。
“显然,现在推行延迟退休时机尚未成熟。”刘庆龙提醒,就目前而言,贸然推行延迟退休年龄的相关政策,势必会带来两方面问题:
一是给年轻人就业带来较大冲击。我们应该让各个岗位更快地实现年轻化,特别是在干部队伍中实现年轻化。
二是当前国家的退休制度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一线工人的退休并未得到很好保障;此外,一些“吃皇粮”的单位实际上早就在执行着延迟退休政策,领导干部虽然已经退休但仍享受着退休前的待遇并拿着国家工资。
“如果这些无法解决,难免会使政策贯彻不到位,继而催生腐败温床,普通民众却难以享受政策利好。”刘庆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