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打出了“亲民”的大标题,也有评论认为,这次的改造方案不再走“高大上”的偏路,而是维持了亚运公园、市民广场的性质,相比之下商业味淡薄了许多。
按照广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海心沙赛后开发应坚持公益优先、兼顾经济的原则,而对之前的开发思路,舆论也有呼吁,海心沙开发应该回归市民广场定位。从这次城投集团公布的方案来看,似乎既贯彻了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也从谏如流般接受了舆论的批评。
但是,仍需要提醒注意,尽管不再建酒店、精品酒吧、企业会所和游艇俱乐部,方案总体上仍是商业主导。而且,必须区分清楚,海心沙开发高端定位未必就不符合市民广场定位,中低档定位也未必一定是回归市民广场。问题的核心要害在于,海心沙究竟是谁之广场?是业主单位城投集团的广场,还是广州全体市民的广场?如果是城投集团的广场,它再低端,再如何做出“亲民”之态,也终究只是企业的赚钱工具,市民依然只是旁观的看客。
也就是说,高端低端的选择,不过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消费能力的评估而做出的商业开发策略,它与是否市民广场的定位无涉。对此,舆论不必一厢情愿。即便海心沙改造真正回归市民广场定位,城投集团作为广州的投融资平台,它所欠下的巨额债务始终是要偿还的。设想一下,如果海心沙完全回归公益,不再做任何商业开发,这些债务将由什么来偿还?毫无疑问,除了政府卖地收益、财政补贴、年票收入、中山大道BRT沿线广告收益及城区停车场经营权收益埋单之外,不会再有别的途径。
这正是海心沙改造面临的两难困境。舆论不要天真地认为,海心沙回归给市民,然后就可以欢呼胜利了。城投集团若不通过商业开发提高其盈利水平,最终的债务只会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广州市民来承担。若商业开发成功了,也许公共财政的负担或多或少可减轻一些,当然,商业开发未必就一定成功,对市民的来说,最坏的结果是,可能将会由此再多背上5亿元的开发债务。
这并非是恶意的猜测,恰恰相反,它是对海心沙总体相关费用及城投集团负债事实隐秘的本能担忧。今年8月份,媒体就曝光海心沙环岛路面“沟壑纵横”、桅杆锈迹斑驳而要耗资上千万元招标维护。尽管城投集团也承认海心沙每年维护管养的3000多万元全部来自公共财政,但面对舆论呼吁公开海心沙养护成本的详细账本,相关方面至今充耳未闻。
实际上,无论是海心沙改造还是养护成本,对城投集团来说,恐怕只是九牛之一毛。有数据显示,按广州市财政局原局长张杰明透露,至2010年12月底,城投集团融资357亿元;也有公开报道说城投贷款813亿元改造旧社区;另外也有报道说,城投集团负债1056亿元,自己要扛300个亿。
要合理解释这些本不该有如此大差距的数字,唯一的办法就是公开城投集团负债的详细账本,它至少应包括,城投集团何时何地与哪个金融机构贷款多少,约定的利息多少,还债周期,在这个过程中,城投集团又通过何种方式还债多少;哪些具体债务是政府承担的,哪些具体债务是城投自己要扛的,偿还的债务中,哪些算是政府偿还的,哪些是城投自己偿还的。
本来,既然是公共财政、公共资源兜底的,就没有任何理由不公开这个账本。遗憾的是,一切依然在隐秘中进行。这倒让我想起2011年3月的一件“往事”:因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八成的年票资产被无偿转出,广州城投集团被国内信用评级机构联合资信公司列入观察名单,意在警示风险。当信息不公开时,乾坤大挪移就有了足够充裕的空间,这样,不难设想城投集团在海心沙搞商业开发的最坏结果是:若开发成功,优质资产如同上次年票资产一样被转出,而剩下的债务,依然由公共财政、公共资源来埋单―万一真的发生了,对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市民来说,这根本无从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