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企业:
实现企业与农民“双赢”
在位于普东中心社区的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光伏大棚里,来自附近梁家荒村的村民王大爷正在里面给茶树修剪枝叶。“与其在家里闲着,不如就近找个企业打个零工,补贴家用。我和老伴都在这里干活,每天一人50块钱 ,两个人加起来一个月3000块钱呢,对庄户人来说,这就很满足了。”王大爷笑着说道。
“棚顶光伏发电、棚下农业生产”这是“昌盛日电”发展推广的光伏农业科技大棚,通过租赁方式取得农民流转土地,改造成光伏大棚,再雇佣失地农民到大棚就业 ,棚内种植高附加值经济作物,通过光照、温控发展绿能农业 ,实现企业与农民“双赢”。
无独有偶,本土企业即发集团通过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在刘家庄中心社区建设了高科技现代农业示范园,依托学校在农业研究开发方面的优势,将最新农业技术、科研成果进行转化,打造高效、特色、观光农业。
除此之外,正大集团、浩丰生物、海泰集团等多家龙头企业参与农业领域,已成为引领即墨现代发展的主力军。对此即墨市还引进了瑞克斯旺种苗研发基地、普天农产品(000061)交易市场等一系列农业新项目,致力于打造一条育、产、供、销为一体的完整农业产业链。
“农业科技的转化应用仅靠一家一户的劳作是不可能实现的,农业龙头企业凭借其产业实力可以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翅膀。”即墨市重点项目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型社区:
建集体农场保障村民就业
目前,即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将原有村庄按照城中村改造、小城镇聚集、功能区整合、中心村融合、特色村社区等建设类型进行统一布局规划。农村社区改造使人们远离了农耕生活,住进了高楼社区,但是改变不了人们对农村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土地少了,农民以后的就业及增收问题如何解决?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即墨,社区集体作为新的经营主体已经应运而生了。城阳区流亭街道西后楼社区在改造以后,为了带领居民继续发展,成立了村集体企业青岛环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并投资 2.6亿元在即墨市建设着一个集优质蔬菜生产、现代农业新技术展示、技术服务与培训、蔬菜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现代社区农场。
“这样不仅社区居民吃菜有保障,而且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就业 ,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增加了居民收入。”市重点项目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农场建成后将成为全青岛市最大的“一村一策”社区集体农场,也为今后即墨其他农村社区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一个好的样本。
合作社:
引领农民抱团闯市场
在鳌山卫街道马家白庙村,145户种植户成立了芋头专业合作社,统一种植标准、统一进行宣传推介、统一包装销售,产品价格比以往翻了5倍;移风店镇黄戈庄村的青岛地平线蔬菜专业合作社,带动周围12个村庄,1800多名社员种植蔬菜,年销售蔬菜8000多吨,所产白萝卜、甘蓝出口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成为青岛重要的出口菜基地之一。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农资统一购、产品销路好、利润翻倍涨……这些都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相对于单打独斗,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抱团”闯市场,赢得了市场,降低了风险,增加了收益。
为了培育以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即墨市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鼓励引导农民向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如今即墨市已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逾千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家庭农场:
未来农场发展的新趋势
近几年,家庭农场正在成为即墨农业发展的“新宠”。南泉中心社区王演庄南村种粮大户孙象法就尝到了农业机械化作业的甜头,今年又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500亩土地,现在播种机、联合收割机、喷药机等设备一应俱全,小麦和玉米从种到收 ,全程实现机械化。“市里对种粮大户进行奖励补助,一年下来,每亩地各种补贴就有150多元。今年市里更是增加了对种粮大户的小麦及水稻种植补贴,每亩补贴230元,有政策撑腰,扩大承包的规模肯定错不了。”孙象法表示,与以前单靠种粮相比,家庭农场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实现了规模效益,使农场主收益大增。
当然像这样的家庭农场离不开政策的扶持。记者了解到,即墨市非常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通过直接财政补贴、农业奖扶激发种粮大户发展家庭农场的积极性。同时家庭农场还享受工商注册、品牌宣传、农机补贴、农业保险(放心保)、技术指导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 ,整合资金向大户集中,土地向大户流转,鼓励引导大户在农业硬件设施上向家庭农场靠拢,实现集约化经营。据了解,目前即墨市已有家庭农场一百多家,发展势头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