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一路过来争议声始终不断,但他们都认为,已经实现了自己年轻的梦想,这已是无憾。
陈海斌 暨南大学化工专业硕士生
创业成绩:
2012年毕业,2013年与华农课题组十个学生成员合作,在清远和增城建立种植基地,目前已能生产18个品种蔬菜瓜果,一天可生产蔬菜超过500斤。
创业感想:
“虽然被亲戚质疑,祖辈都是农民,为什么还要做农民?但我还是喜欢农村,觉得做现在的工作很好。即使是城里人,最终还是要吃的,做蔬菜是长久的事业!“
订购电话:15099992169
暨大硕士活性炭种菜 月入上万元
上大学“跳农门”是许多农村学子梦寐以求的选择,然而毕业于暨南大学化工专业的硕士生陈海斌虽然世代务农,却“一条心”地在亲戚的一片不解声中,继续用“农”字打开创业之路。
同学们常喊他是“卖菜的”,他成立“桑海田优质蔬菜”创业团队,自己种菜自己卖菜并不分昼夜送货上门,受到不少高校教师和白领的青睐,曾因此月入上万。
三层防护下无化肥无农药无虫子
来自湖南农村的陈海斌,在临近毕业之际,眼看着同学们为找工作忙得团团转,他却一点也不“上心”。
“我不喜欢去有很多条条框框的公司,我是下了决心创业的。”作为创业学院首届创业训练营成员的陈海斌,在上学期间就非常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三聚氰胺、苏丹红、地沟油等刺耳的词语总是在他脑际盘旋,他一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城市居民吃上可以“放心”的蔬菜瓜果。
在暨大一位老师的指引下,陈海斌结识到华南农业大学专门研究无公害蔬菜种植的课题组,从此一拍即合。
其实,陈海斌并非无心向学之辈。在毕业之际,他由于在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与活性炭相关的优秀科研论文,获得了校方接近10万元的奖励。不过,他还是很干脆地把这10万元全用于“种菜卖菜”的创业中了。
陈海斌的“种菜”行为,还颇为“技术派”:他与华农课题组10个学生成员合作,尝试使用了如今国内少有的活性炭技术进行种植,“活性炭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陈海斌向记者进行了一番“科普”,这也是他对所学知识的活学活用。接下来的毕业后一年内,他自嘲“啥都没有做”,“只是整天研究怎么种菜”。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蔬菜从不打农药,也不用各种复合化肥、激素,甚至连虫子也很少。
他们的团队搭起棚子护菜,同时还在棚子上铺上转光膜,地上铺上地膜,并加上管道打水种植,用来自清远和增城两地的山泉水浇灌,“相当于给我们的蔬菜装上三层防护网,既能防雨,又能防虫。”试验田种出来的菜,陈海斌一一亲尝,自我感觉比较良好。
陈海斌还在种菜卖菜的实践中大力倡导环保。陈海斌介绍,团队用保温袋取代不环保又容易让菜变坏的塑料袋装蔬菜,并在里头加冰袋,能让蔬菜保持新鲜。
他们还会向客户回收不用的蔬菜与冰袋,并给予客户补贴,“如回收一棵菜就给1毛钱,一个塑料袋就给1~3毛,同类商家几乎没有这一环节。”团队还对回收之物进行无菌处理,把原来的“废料”做成肥料,循环再用。
提着菜篮“扫楼” 曾屡吃“闭门羹”
经过一年研发,今年团队着手打开市场。不过一开始,陈海斌也遇到颇多艰难。
首先,陈海斌用了一周时间,提着约5斤重的菜篮子在华景新城逐家逐户敲门,“扫”了100户下来,却屡吃闭门羹,很多住户还没听完他介绍,就挥手赶
他走。“我本来是个硕士生,现在被人当做是什么了!”当时,陈海斌很是沮丧,不过渐渐又想开了,“创业当然要经历一些坎坷的,这么容易的话,大家都去创业啦!”
不过,随后陈海斌在暨大和华农两高校的教工住宿楼内宣传推广产品,出于其学生身份,老师们表现明显热情了一些。
第一个客户是一名中年女老师,陈海斌先上门给她试吃蔬菜,第二天,老师就给电话陈海斌,赞扬道:“小陈你的菜很好吃,我还有另外两个老师朋友也想试试喔!”
当天深夜,陈海斌就立刻把蔬菜送到另外两位老师家中,这让老师们很是感动,从此成为他们的熟客,并一传十,十传百。
而陈海斌可算是全年无休,收到一个电话、QQ和微信的留言,他和队友就及时送货上门,好几次忙到晚上12点。之后,越来越多的老师提出团购蔬菜,现在团购人数最多的情况是一次就达到一百多个。
为保新鲜,深夜摸黑冒雨割菜
目前,团队与清远五丰园农业有限公司保持了长期合作,在清远和增城建立了种植基地,那也成了华农的教学科研基地,还在暨大、华农等地建立了配送点或冷藏室。
有时候订单的数量比较多,为确保蔬菜的新鲜品质,伙伴们漏夜都要开车到基地取菜。如12月16日夜晚,雨特别大,但一个大订单下来了,陈海斌和团队另一经理、同样是暨大2013届毕业生的岑柏坚等伙伴连打伞都没空,冒着滂沱大雨就立刻开车到增城基地收割新鲜蔬菜,最后弄到满身都是泥很难清洗,回到仓库中时还一直忙着包装直到凌晨3点,干脆就在仓库里过夜了。
“那时刚好手机没电了,连照明的光都没有,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一群男男女女在地里忙活,即使全身都淋湿了,但还是有一种很幸福的感觉!”两个伙伴笑言。
一开始,亲戚对陈海斌的创业决定争议颇多,“好些亲戚说,我的爸妈祖辈都是农民,我为什么还要做农民?”不过,陈海斌最终把亲自栽培生产的蔬果送到亲戚口中,加上此前媒体对他这种创举的报道,他们的非议声就渐渐止住了。
“我还是喜欢农村,觉得做现在的工作很好。即使是城里人,最终还是要吃的,做蔬菜是长久的事业!”陈海斌为自己的事业而自豪。
不打广告只做“口碑营销”
特别的是,陈海斌团队从不打广告,他称只做“口碑营销”,“口碑就是我们最好的广告!”
现在,该团队已能够生产18个品种的蔬菜瓜果,包括火锅菜系列、生菜系列、叶菜系列、瓜果系列、煲汤系列、DIY沙拉系列等几个系列的蔬菜瓜果,其中像红珊瑚、罗马生菜、红橡叶这些优质蔬菜都是市面上没有的或者少见的蔬菜,其营养价值很高。
由于采用了新技术和新材料,加之高效的直供配送服务,该团队的蔬菜价格要比普通的蔬菜高出不少,如红珊瑚12元/斤,黄瓜和番茄10元/斤,菜心8元/斤。
“虽然贵了一点,但大家吃得放心。”陈海斌说,现在客户群主要集中在天河区,暨大、华农等高校老师和一些白领。最近天气渐冷,团队的生意却愈加红火,许多白领懒得下楼买菜,就纷纷急call同学们送货上门。
现在,团队每个月的纯利润最高2万多,因为团队中有兼职有专职,所以收入不是均分,陈海斌最高薪的时候可达万元,维持生活已没大问题。而团队一天可生产蔬菜超过500斤,在刚开始时,一天生产量还不到100斤。
陈海斌估计,经过一年的生产投入,两年的检测、回馈,他们的生产销售才会初具规模,前期投入需要100万元。对于未来,陈海斌称,目标是在所有天河区人口密集的小区内建立配送点,保证配送的及时高效,从而向全市扩大。同时,团队也正在酝酿做工商注册。
教农民开网店,一个月挣20万
12月6日,在华南农业大学举办的2014届农林生物技术专场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中,一个名为“广州迅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摊位前引来了略带惊讶的求职应届生围观。
原来,这个前来招聘的HR,竟还是华农在读大四学生。他和均为同学的合伙人所注册的这一网络公司,以免费教农民开网店等业务作为开端,在一个月内网上平台已赚取了“第一桶金”20万元。
教农民开网店起初遭驱赶
今年3月,华农食品学院的吴俊松和莫智杰等几位大四同学创办公司,目前已开发运营校酷网电子商务平台,吸引了50多家商店进驻。该公司注册资金30万,有6个合伙人,均为在校学生,每人出了5万,而华农真维斯学生活动中心则为他们免费提供场地。
大学生创业,盈利当然是一大目的,但学生们却想到,义务带领农民开网店。这想法或会令很多人不解,而且不少人认为,不少农民大字不识,还谈何开网店?创业团队中有一名叫刘丽娴的华农女生,是河源龙川义都人,帮助乡亲脱贫致富是她的一大心愿。刚好义都就是华农的对口扶贫点,此举也获得了校团委老师的支持。
吴俊松和同为华农应届毕业生的团队伙伴莫智杰等5个同学下了两次乡。一开始,吴俊松和同学们先和农民坐下来聊,但农民听其来意后,马上脸色都变了。
“他们觉得我们骗他,他们大多没摸过网络,特别是留守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觉得网上交易不可靠。他们以为我们是教他们怎么种菜,觉得我们学生不可能比他们更懂,不知道其实我们是来教他们怎么销售的。”当时吴俊松真是一筹莫展。
让农民任“代理”带动乡亲
不过,同学们经过摸索发现,其实找一名村民作为他们的推广“代理”,比他们“亲身上阵”更靠谱。
根据老师的介绍,吴俊松团队找到了30多岁的叶玉花,这是一个曾在外打工而接触过网络的农民,被学生们评价为“挺有想法”的人,而且还有过创业的念头。
一开始,叶玉花认真听了前来商谈的吴俊松的想法,并没有立刻答应他们,而是称会回去考虑一下。之后,同学们到村委会洽谈,叶玉花也得知同学们与村委会在谈合作,终于相信了这群“学生哥”。
随后,叶玉花可算是帮了大忙。吴俊松操着潮汕口音,让不少农民不习惯,同时农民的口音也让不少同学感觉如同“鸡同鸭讲”。
叶玉花主动牵头,她的乡音本身就很有“说服力”,在她的“煽风点火”之下,终于,今年11月底,河源龙川义都镇20多户农民乖乖坐到了电脑前,听同学们讲解怎样注册电商账号、使用支付宝,如何把自家的农产品拍照上传到网上,演示了从订单确认、交易到收费的全过程。
叶玉花亦是领悟能力十分强,她仅用了一个下午,就掌握了开网店的技能,开了义都镇第一家网店,她卖农产品的第一笔交易业务,收入就近千元。不过,其他农民的接受程度就参差不齐,有些农民学了两三天还是不够好。
而另一位被同学们相中的农民“代理”,则是当地的一个名为“区伯”的大茶农。他在当地开超市的儿子有一定文化,曾用过电脑,他也并非文盲,因此也加入学开网店并顺带指导农民们开网店的行列。如今,义都镇已陆续有8位农民在同学们及两位农民“代理”的指导下成功开网店。
将开发农民用的电子商务系统
该公司研发部主管、同为14届华农本科毕业生的林仙茂同学还称,日后要开发适合农民用的电子商务系统,系统的特点是平台要尽量简单,没那么多步骤,"傻瓜式"一点。”
现在,河源市还有另外两个华农对口的扶贫点,就是车田镇和回龙镇政府,也主动找到了吴俊松一行,希望能复制义都镇的经验。此外,河源有十多个扶贫点,吴俊松也希望能逐个铺开。
实际上,虽然过去不少“农”字头毕业生担心自己会遭遇就业难,但吴俊松庆幸,母校的“农”字头给他们的创业带来了独特的优势。
华农农学院的教授不时会到学校对口扶贫点,亲自教农民怎样种树种菜,农民在教授的指导下,也输出了更优质的农产品,通过校酷网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到越来越多的地方。
吴俊松介绍,现在该公司网站所售的散装龙川义都大米是每斤4元加上运费物流费,以后将变为30斤起卖一个大包装。在网上销售义都农产品20多天以来,校酷网就已卖出600多斤大米和100多斤红薯,70%以上是由华农教师所买的。可喜的是,吴俊松还发现,仅仅一周余的时间,农产品的销量就翻了一番。
实际上,同学们在农产品上只是从中赚取小小的差价和提成。“我们不会从农民身上赚一分钱,一斤农产品也就是几分钱的差价,我们希望能把这个量做大。”吴俊松说,此外,从河源到广州过程中,该公司也有个分销物流,从中获得微薄盈利。下个阶段,同学们还打算带着这些独特的农产品“攻占”酒楼。
招聘会上发现HR是同龄人很惊讶
现在公司一共有40多个成员,其中20人是实习生,全职人员只有一半,而且都是大四学生。在华农招聘会中,公司招了2人,“现阶段不可能招那么多全职,我们主要是缺乏软件工程师。”吴俊松说。
在招聘会当天,公司收到了100多份简历。一开始,许多应聘者还不知道面试的HR也和他们一样还是大四学生,当吴俊松谈到自己也是应届生,对方往往会表示惊讶。“其中有一个来面试的大四女生,我看她脸色就相信她心里肯定有波澜。不过,后来她知道我可能比她更有想法和能力,才能坐在这里面试她。”
有趣的是,吴俊松提到,“有些问题我还不好意思提出,如问"成绩怎么样",我看到有些同学每科成绩90分以上,我都达不到。”吴俊松说。
吴俊松坦言,现在只能给应届生开3000元的薪水,是因为公司财力不足。至于实习生,则是按照项目来结算薪酬,暂时未有定数。而从那上百份的简历中最终挑选出来的两人,就是吴俊松等公司高层认为富有创业激情的,追求安稳与高薪的应届生全部不能入他们的“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