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农产品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其实大豆棉花收储政策调整早已开始,“中央一号文件”的规定不过是进一步明确了这点,取消棉花大豆的收储后,将改为对农民“直补”。新疆早在2013年就启动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及价格改革机制。
黑龙江孙吴大豆协会负责人刘民认为,目前农民观望情绪严重,在大豆与玉米收益比差价较大的情况下,取消大豆收储政策,预计其种植面积会下降一半。
收储政策变多头补贴
中国实施粮食最低收购政策是在2004年,实施粮食临时收储政策是在2008年。对小麦、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实行临时收储政策。收储政策主要是为保护农民的利益,但这些托市收购政策,近年来因其扭曲“市场价格”及执行中的乱象饱受诟病。
以棉花为例,因收储棉花价格高于外棉价格,致使国内棉花市场与国际棉花市场严重脱节,出现价格倒挂现象。由于进口棉花配额有限,部分企业甚至倒买倒卖配额指标获利。纺织企业也经常将亏损的原因指向收储政策。
大豆收储的主要目的是保护豆农利益。但近年来,这一政策引发了多重问题和矛盾,不仅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没有保住,而且连续四年出现萎缩,压榨企业也称这一政策影响其生产。
卓创资讯农产品分析师孙光梅对记者表示,豆农的增收没有得到明显体现,相对收储价格的上涨,农民的种植成本上涨得更快,豆农种植意愿下降。随着粮食价格逐年提高,深加工企业成本也居高不下。
事实上,近几年,国家发改委等方面每年都会派出调研组对收储政策进行实地调研,详细了解各地粮食托市收储情况。2013年7月国家发改委就指出,以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为重点的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严重扭曲了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尽快探索实行对粮食市场扭曲较小的差价补贴、稳定价格措施等,逐步替代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
金石期货研究所副所长高艳滨认为,收储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农户收入和稳定种植面积,一项政策要达到的目标太多,但最终收储政策没有达到理想的稳定种植面积,保证农户受益的目的,这些年各部委每次都会提交改革方案。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 “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
相关专家表示,未来的政策将是多头补贴,既补贴农民又补贴消费者,同时实行农产品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
逐渐实行市场化机制
对于纺织企业而言,收储政策的调整对他们是利好。有棉纺人士表示,行政色彩浓厚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将结束,由市场决定棉价,这将给纺企更大的自主权。
一名黑龙江压榨企业负责人此前向记者表示,由于收储政策造成了市场和行政的双轨制,造成企业不公,部分民企收不到大豆。
高艳滨认为,实行市场化后,这会增加企业的收购积极性。2013年启动的收储政策目前仍在进行中,预计结束时间在4月30日,孙光梅说,“11月后就不会再收大豆了,具体措施没有定。”
未来的收购市场如何目前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市场收购主体不再是中储粮一家,越来越多的收储主体将会入市。
此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发布的 《关于东北地区玉米和大豆临时收储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到,“合理确定执行国家临时存储玉米和大豆的收储库点(中储粮直属企业和非中储粮直属企业),进一步明确多元化的收购主体。”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在东北大豆收储市场,不乏外资收购主体。孙光梅说,政策调整后,原本进行收储的数量将会全部进入市场流通,短期内国产大豆流通量会增加,进入各类型厂家的数量相应上升。
对于将执行的价格补贴,中国社科院农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对记者表示,棉花、大豆临时收储将改为目标价政策,将逐渐实行市场化机制。
所谓目标价格,即有关部门根据当年的物价水平、粮食生产利润、农民收入增长等因素,确定目标价格。收获后,如果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农民就按照市场价格出售;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将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直接补贴给农民。
不过,刘民表达了担忧,目前种植大豆本来就赔钱,由于玉米与大豆的收益比差距较大,2013年很多农民改种玉米,2014年随着国家收储政策的取消,更多农民会放弃大豆种植,预计大豆种植面积会减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