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下午,凡客正式宣布了新一轮融资,雷军领投、IDG等原有股东共累计砸下1亿美元规模,让各方军心初定。尽管新一轮融资落袋,但对于凡客来说还处于危险境地。
已是第七轮融资
根据凡客官方披露的信息,本轮融资由小米公司董事长兼CEO雷军领投,IDG、联创策源、赛富、启明、淡马锡、中信、和通等股东均参与了本轮投资,融资规模超过了1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雷军曾经是凡客初创时期的天使投资人,与凡客创始人陈年关系甚好,自2013年下半年起,凡客一系列调整更是被坊间戏说成是雷军出谋划策。除了雷军,剩余参与本次融资的投资方主要还是历次凡客融资的旧股东。
在此之前,凡客已进行了六轮融资,从2007年获得联创策源和IDG首轮200万美元投资起,凡客在此前六轮融资中累计融资规模4.22亿美元,而最近一次融资是在2011年,由淡马锡和嘉里集团等投资2.3亿美元。
实际上,新一轮融资的传闻自2013年下半年就开始流传,彼时,也正是凡客外界舆论压力最为紧张的时候,但凡客内部人士曾告诉记者:“实际上2012年和2013年初,才是凡客最为危险的时候,那个时候,库存确实非常厉害。”
凡客副总裁许晓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供应商欠款问题,主要是由于人员调整,导致沟通上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亦庄搬迁后,可能有些接口就断了,目前供应商欠款问题都已经解决。”
“凡客新一轮融资成功,说明业界对凡客、对互联网服装品牌具有坚定信心,也是对凡客2014年回归初心、专注产品战略的肯定。”陈年表示。
不过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新一轮资本投入其实也是无奈。
“按照常理的话,进行到D轮投资企业差不多就该上市了,但凡客已进行了六七轮投资,企业的发展出现了问题,资本方新一轮投入也是为了稳住盘面,毕竟自己的利益在里面。”一名互联网人士告诉记者。
“今年没有规模广告投放”
“有营销,无产品”,这曾经是业内对于凡客的最大诟病之处。
从早期的韩寒、王珞丹,到后来的黄晓明、李宇春,直至2013年《中国好声音》二期学员登场,凡客几乎形成了一个代言群,明星粉丝群体加上包括“凡客体”在内的一系列广告文案策划,凡客一度让人追捧。
但与此同时,凡客在产品本身的设计、研发上却鲜有亮点,除了早期时尚、便宜的特点外,后续产品跟进与持续轰动的宣传效应却越来越难以匹配,至少从2012年起,凡客就开始屡屡陷入产品库存等诸多危机之中。
“过去凡客最大的问题是对于营销看得太重,而供应链是其最大短板,做得一塌糊涂。”电商观察人士鲁振旺表示,实际上对于服装品牌而言,上游的代工厂选控、原料采购、中游的物流、库存控制等都非常关键,营销等环节属于延伸,“但上游没做好,完全靠营销,这是不现实的。”
鲁振旺还指出,由于失控,导致凡客出现了业务线过长、品类过多、质量差的问题,后续转型中,这些问题都需要优先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凡客体系除了自有产品和品牌外,还涉及了V+、特卖和联营等多个平台业务,而这三个部门在2013年底已进行了规模化的调整。许晓辉告诉记者,后续凡客主要还是围绕自主品牌来做,但第三方业务也会继续保留。
至于广告投放问题,许晓辉表示,2014年不会有规模的广告投放。
“小米”能否救凡客
雷军帮忙新一轮融资,让大家仿佛看到了凡客复苏的希望。
凡客内部人士透露,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凡客走小米路线,做极致单品,1月份,凡客推羽绒被产品,就是学习了小米的模式,以499元和999元价格,通过前后三轮的专场抢购活动,而最终也出现了“一被难求”的局面。
但业内人士对此并不乐观。“凡客当年火了一把,也是因为互联网的先机,当时互联网购物正好兴起,但其商业模式存在局限性。”一名业内投资人士告诉记者,凡客主要是自己做单品和自有品牌,但如果纯互联网化的话,平台型电商更有优势,因为流量资源有保证,入驻品牌更多,最终能够吸纳的消费者也更多。
鲁振旺也表示,平台型电商也给了凡客更大的压力。“凡客建立初期的时候,天猫还不完善,所以给了凡客很多机会,但是当凡客卖低价货、产品线又很长的时候,用户都跑到天猫上去买东西了。同样的东西,天猫上可以买,为什么要在凡客上买?”
不过他同时也认为,尽管面临一系列挑战,凡客依然存在机会。“1亿美元其实还是不少的,凡客虽然现在存在问题,但它的竞争对手,做网络品牌的也都存在问题,有很多做B2C的网络品牌都已经退出了这个市场。在基本款的产品上,对于互联网品牌大家还是有期待的。”
而凡客学习小米,尝试做爆款产品,也同样存在疑问。前述投资界人士表示,小米能够做起来,很重要的一个背景是中国智能手机发展正当时。“小米崛起这三年,是中国智能手机快速发展的3年,而凡客所处的是传统服装鞋帽领域没有那么刺激性增长的时期。”
更为严峻的是,在服装鞋帽领域已经存在很多线下知名品牌,包括国外品牌,通过天猫、京东等平台进行线上销售。
该人士表示,凡客的不确定性依然很强,下一步调整要看其能不能在爆品、互联网品牌方面取得突破,他同时强调,凡客面临的难度远远大于小米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