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打车软件只是个“炮灰”
日期:2014-02-22 11:01  点击:56
  打车软件的“补贴战”发展到现在,已经越来越脱离事情的本质。谁都看得出来事件的主角早就不是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了,而是它们各自背后的腾讯和阿里。说白了,这就是一场指东打西的营销战,打车软件只算得上一个不幸的“炮灰”。
 
  之所以这样讲,就是因为同样是为了培养用户对移动支付的习惯,微信在过年期间发起的“抢红包”绝对更有技术含量。就在那几天,为了提现抢到的红包,近千万用户很自然地就在微信上绑定了银行卡,而腾讯为此付出的成本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几乎同样的目的(只有用微信和支付宝支付,才会得到补贴),两大巨头在打车软件上却做得一点都不“互联网”,阿里巴巴的招数最后只剩下了“永远比同行多补贴1块钱”。这场战争看上去还没有停止的理由,易观国际的数据表明市场的前两名并没有因此拉大距离,快的打车的市场份额为46.7%,仅比嘀嘀打车多出了3.1个百分点。而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两家的补贴总额在不到一个月的活动时间里已达到了19亿元。
 
  如果仅仅从数字上看,价格战是卓有成效的。嘀嘀打车的用户突破了4000万,较活动前增长了一倍,每天通过微信支付的订单也有了70万单。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就是这么多用户成为了潜在的移动支付用户,这是阿里和腾讯在未来把其他业务嫁接在手机上一个核心的基础。
 
  但整个打车软件行业却开始失控了,显而易见的变化就是无数的“攻略”被创造出来。有一个用户在去浦东机场的路上,轮换使用两个软件把一段路程拆解成了6次支付,结果比平常省了80元,很多出租车司机也开始利用规则上的漏洞去“骗”两大巨头的补贴。所有的受益者都沉浸在一个虚幻的疯狂中,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出租车司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抢单”和“挑单”上,甚至有出租车司机因为乘客没有打车软件而拒载或要求乘客加钱。
 
  换句话说,两大巨头人为地催熟了打车软件,然后贪婪地摘取了所有的果子,却不去管这棵树会不会因为肥料太多而死掉。当然,这是个夸张的说法,因为即便停止补贴,打车软件还会面对一个庞大的市场。但可以预见的是,这轮补贴终止之后,打车软件会迅速地进入下行通道。而这对于一种刚起步的商业模式来说,绝对是致命的。
 
  巨头和资本的介入并没有像往常那样解决了出租车行业的效率问题,其实这本来就是个供远小于求的市场。在出租车数量有限以及政府严格管控的情况下,即便打车软件做得再优秀,高峰期依然会打不到车,而空闲期也根本用不上打车软件,因为出租车行业的问题,根本就不是车辆资源调配不均的问题,而是数量就不够。所以打车软件这种商业模式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会长期处在一个尴尬的状态中。
 
  巨头们的贪婪正在触发政府相关部门更严厉的监管,北京市交通委又一次下发了“限装令”:每辆出租车只能装一种打车软件。这或许给了巨头一个停止补贴的理由,但回过头来看,透支了未来的打车软件已经畸形无比。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01/15 09:35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