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大高于占全球经济规模的比重
近期,法国兴业银行认为,中国今年经济增速将只有6.9%。瑞士银行、美银美林也发表报告,预测中国经济今年有可能硬着陆。
“现在的经济增速没什么好令人担忧的,实现了理性回归。外界怎么看不要紧,我们自己要有自信。”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说,“我们现在GDP的增速,比‘十二五’规划要求的速度高,和我们自身的历史增速相比不低,较之世界主要经济体也是醒目而强劲的。”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表示,纵观世界各国,2013年,全球经济仍然处于缓慢的复苏过程中,增长乏力,波动频繁。在持续低迷的国际经济环境下,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的中国能实现7.7%的增长,这个增速是较高的,成绩是难得的。
“高速经济增长国家在到达一定阶段之后终究要减速。因此,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减速是不可避免的,也不值得大惊小怪。”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说,如果继续追求高于8%的增长率,则意味着超越生产要素供给和生产率提高能力,会导致产能过剩,加大通货膨胀风险,增加经济泡沫,保护落后产能和无效率的企业。
专家认为,即便以7%到8%的速度增长,我们也能实现2020年经济总量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也不会带来太大的就业问题,而且更有利于结构调整。
而日前在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针对部分国家代表提及中国制造业指数下降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问题,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中国制造业占GDP比重最高曾接近60%,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这是不可持续的,带来了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的问题。
楼继伟表示,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将近30%,大大高于中国占全球经济规模的比重,发挥了超过中国经济规模的带动力。
PMI连续多月站在荣枯线之上
今年以来的各项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良好,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外贸回暖,对经济的拉动力度加大。据海关统计,今年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3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3%。其中,出口增7.6%,进口增7%。而机构此前普遍预估,1月份中国出口增速仅为2%左右,进口增速6.0%。
作为经济的先行指标,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专家表示,PMI自2012年10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0%的荣枯线以上,显示2014年经济开局走势平缓。
商务部的数据更是鲜明地反击了中国经济崩溃论。1月份,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107.63亿美元,增长16.11%,大大超出市场预期2.5%的增幅,实现连续12个月正增长。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表示,利用外资效果好的主因是政策、环境和服务业利用外资高速增长等。
过去一年,我国产业、区域、城乡等经济结构均有所改善。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地区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
面对风险,中国也有清晰的认识。针对质疑中国金融体系风险的声音,央行行长周小川强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将参照和学习国际经验教训,对“影子银行”实行有效监管。
而当前债务占GDP比例上升,也已经引起政府重视。根据最新审计结果: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7万亿元,其中中央政府的债务为9.8万亿元,地方政府的债务为10.9万亿元,远低于此前市场预期,总体风险可控。
继续推进结构改革,创造内生动力
虽然身处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但是,中国经济内生动力仍在不断增强。如果说,上一轮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之一是廉价劳动力的大量供给,那么,现在新一代人才资源正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劲内生动力之一。
此外,聚集的上下游企业,较低的物流成本,细化的分工服务,抱团形成的区域品牌,让大多产业集群中的制造企业舍不得离开中国。身处传统行业的香港溢达集团主席杨敏德直言:“我们不会搬到更便宜的地方,我们选择留在最有竞争力的地方。”
“这些利好没有因为经济下行而消失,所以说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非常积极乐观的态势。”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王忠明说。
展望未来,周小川表示,中国政府将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承诺继续推进结构改革,创造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60项改革任务。如今,全会部署的多项改革已现雏形或已经启动。有媒体统计,包括出台规定和涉及部委主要领导的表态在内,已有至少31项陆续出台了相关措施或已着手细化改革内容。
下一步,中国将通过改革特别是城镇化改革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