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28日,SOHO中国宣布,将上海的SOHO海伦广场和SOHO静安广场及其权益全部出售给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000402.SZ),总交易金额为人民币52.3亿元。关于此举,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微博)曾向包括《第一财经(微博)日报》在内的媒体解释为对区域投资比例的正常调整,因为截至2013年底,SOHO中国在上海投资近500亿,占总量的四分之三,而未来这一比例将被调低至50%。
对此,穆迪发表研究报告表示,此番出售将提升SOHO中国的流动性,为其现有项目及潜在的新收购交易提供资金,“在国内银行信贷的可预见性下降的情况下,便于其向建设—持有的业务模式转型”。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对本报记者表示,当下,市场流动性阶段性收紧,商业地产成交热情有所下降,市场回归理性,单纯以快速出售为目的的商业地产开发企业在这个阶段受到影响,在货币政策转向的市场背景下,SOHO中国的转型是明智的。
然而,从近年财报看,这一转型过程对SOHO中国来说并非易事。早前财报显示,SOHO中国2011年合同销售额为118亿元,相比2010年的238亿元下降超过一半。2012年8月,SOHO中国宣布从散售的商业模式改为持有出租物业,由“建设-销售”向“建设-持有”转型后,2012年度销售目标也从230亿元下调为120亿元,但接着有媒体指出其2012年的合同销售金额仅为95亿元左右,并未达到预期目标。
SOHO中国去年营业额为146.21亿元,相比2012年161.43亿元的营业额有所下降,其中出售物业单位收益为143.42亿元,投资物业的租金收入则为2.79亿元。开发收益显然占据主导位置。
潘石屹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曾解释,待望京SOHO、复兴路SOHO交付后,租金收益才能逐渐充盈。
“净利润下降主要是期内结算资源少,这是转型过程的必然结果。”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昨日晚间对本报记者分析称,在散售模式下,作为开发商的SOHO中国赚取了高额收益,而在高房租压力下,物业经营者也难以获得预期经营收益,散售模式难以为继,这是SOHO转型的重要原因,而转型之后,房地产开发销售特点和财务制度决定了,如果期内结算资源少,就会出现营业收入随之减少的情况。
“数据显示了行业商业地产的真实尴尬窘境。”宋延庆指出,SOHO中国在转型期内或面临几方面挑战,包括一线城市强劲的租务市场则存在中高端办公物业,而非SOHO传统的“亦商亦住又非商非住”产品,以及经营管理模式能否成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