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银行信息公示不充分
相关调查显示,包括银行服务整体满意度在内的多项评价均较以往有所提升,服务水平虽有提高,但顽症仍存。
近年来由于银行服务不佳所产生的种种弊端,在屡遭诟病的同时,也招来了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银监会出台的“七不准”、“四公开”就被喻为整治银行业不规范经营的一记重拳。正是由于监管层加大了对银行服务方面的引导与规范,加之银行自身的重视,银行业的服务水准不佳的难题,近年来得到有效的改善。如银行理财产品强制搭售现象连续三年减少;银行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的误导情况也出现大幅下降。
但不容否认的是,消费者对于银行服务的评价仍有诸多不满,“老大难”问题仍未解决。事实上,一些令消费者感到不满的服务或收费,往往是由于银行信息披露不足造成的。而提到这一情况,普通百姓往往会想到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中所存在的信息披露缺失现象。其实,对于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做到的规范经营收费的要求,有些银行也似乎并不想让消费者充分知晓。明明要求公示在营业网点的监管要求,也“羞于见人”。
2012年,正是为了规范银行服务标准,银监会对外发布了“七不准、四公开”,并提出在总部网站和营业场所将上述内容及服务收费价目进行公示。然而记者近日实地采访多家银行发现,部分银行上述公示内容已身处“冷宫”。
在某国有银行营业网店,记者仔细寻找才发现,写着“七不准、四公开”内容的支架竟被放置在角落里,且面对大厅的一面醒目地印着该银行所发行的理财产品,背面才是“七不准、四公开”的内容,普通投资者若非像记者一样仔细寻找,根本就发现不了。当记者寻问该银行大堂经理,为何没有将这一要求放在消费者便于发现的显著位置时,该经理边重新摆放公示牌位置边回答,“我们是按要求公示了,但普通百姓也不关注”。显然,对于有些银行来说,推销自身的理财产品,要比让消费者监督自己的服务水平要重要的多。“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帮助消费者了解自己所使用的银行服务和其中会产生的费用,才能避免因信息不对称使消费者产生的不满”,业内人士指出。
销售误导仍屡有发生
银率网日前针对消费者对于银行服务的调查也显示,销售误导、捆绑销售、收费项目繁多仍是目前银行服务中的三大顽症。
在对消费者的调查中,有31.94%的消费者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被误导购买了其他金融产品。其中,保险产品是最经常被当成银行理财产品而向消费者进行误导销售的,占比达31.95%。银行不仅存在把代销产品作为银行理财产品进行销售的误导,在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过程也存在误导。回避产品风险、夸大理财收益的成为银行理财最主要问题。在各类误导现象中,回避或弱化理财产品风险排名第一,占比为24.4%;其次为夸大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占比为18.9%;推销与自己需求不符或风险不匹配的理财产品位居第三,占比均为10.9%。
此外,捆绑销售也是频繁发生。据调查,有9.84%的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遭遇捆绑销售现象。强制开通短信服务等收费功能排第一位,其次是捆绑存款,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分别是在购买理财产品时搭售其他产品和强制办理信用卡。
产品风险揭示不足
常常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不难发现,常挂在理财经理嘴边的更多的是预期收益率以及投资门槛等词语,而相关产品的风险及可能出现的最差收益情况则是“能不说则不说”。
在具体的产品介绍方面,银行销售人员对理财产品的优势说明以及最好收益情况介绍的较多,根据银率网的统计,这两项比例高达47.18%和46.99%;而对于产品的劣势说明和最差收益情况的介绍占比偏低,仅22.95%和24.59%。这从另一侧面证明了,银行销售人员在对消费者推荐理财产品时,对理财产品的介绍不全面,强调有利于产品销售的一面,对于产品销售不利的一面在介绍中则有所保留。
除了对银行销售理财产品中存在的夸大收益等问题不满外,理财产品售后的问题也是消费者诟病的对象,这一比例达到近五成。其中,收益到账太慢是消费者反馈最多的一个问题,17.3%的受访者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后资金到账太慢;其次,有9.29%的消费者曾出现过本金亏损的情况。此外,被收取不合理的费用、产品自动续期、本金和收益被占用等问题也都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