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4%,比2月份的2.0%升高0.4个百分点。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2.3%,比上月2.0%的降幅扩大0.3个百分点。数据发布后,此两项指标再次引发市场对稳增长目标的担忧。
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的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还介于通缩和温和通胀之间,短期内通胀不太可能成为政策的首要关注因素,但通缩则凸显了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和周期性疲软的工业需求,需要采取举措稳定经济增长。
基数推高CPI
“3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期。”渣打银行宏观经济师李炜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官方公布的3月份CPI和此前市场的普遍预期都是同比增长2.4%。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表示,从同比数据看,拉动3月份CPI的主要因素仍然是食品价格,同比涨幅为4.1%。在食品价格中,同比涨幅最大的是鲜果价格,涨幅为17.3%,直接拉动CPI上涨约0.37个百分点。与以往不同的是,受猪周期影响,3月份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同比下降1.8%,成为拉低CPI同比涨幅的一个因素。“CPI同比涨幅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去年的基数低。”李炜表示。统计数据显示,在3月份2.4%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1.3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1.1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PPI却依然疲弱。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3%,延续了去年底以来的下降走势,并且维持了2012年3月以来的负值,通缩进一步加剧。对此,余秋梅表示,3月份PPI同比降幅略有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去年3月份环比价格持平,而今年3月份环比价格下降0.3%。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环比数据来看,由于春节过后气温回升,蔬菜、水果等鲜活食品价格下降较多,3月份CPI环比下降0.5%。并且,由于春节过后不少企业开始补库,支撑了部分产品价格的止跌回升,环比价格上升的生产资料品种在增多。
稳增长仍是重中之重
“滞胀的态势很明显,PPI环比和同比的数据扩大,意味着总体经济下滑趋势尚未趋缓。”官方数据公布29分钟后,经济学者、央视特约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就在微博上如此发布评论。
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在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同时存在的现象。简单地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结合3月份公布的一系列宏观数据来看,中国经济真有遭遇滞胀的风险吗?“从数据来看,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在增大。”李炜表示,但是否出现滞胀不能一概而论。由于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没有有效反转,原材料和采掘工业出现滞胀的风险较大,而产业链的下游因为靠近消费端,情况则相对好些。“滞胀还谈不上,目前经济增长还介于通缩和温和通胀之间。”首创证券研发部副总经理王剑辉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经济正处于周期性弱势阶段,尚未脱离通缩和温和通胀。随着外需改善和国内投资政策启动,预期二三季度经济将稳中有升。
李炜表示,目前出口增长比较乏力,内需拉动作用没有完全启动,从短期内来看,经济稳增长的主要动力仍需靠投资。“稳增长重于防通胀,需要强调投资在短期内对支持中国经济转型的作用,经济转型和稳增长要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