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督总局、中医药局等八部门联合召开专门会议,公布由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研究通过的《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
而这一政策被寄望是解决市场上经典廉价药消失的最有效方式。此前,药品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包括心脏手术必需的鱼精蛋白、治疗甲亢的甲巯咪唑、麻醉用药氯胺酮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紧缺,个别药品甚至出现“一药难求”的现象,国务院也曾多次就此作出批示。
记者注意到,昨日公布的《意见》对包括一批经典老药在内的常用低价药品从改进价格管理、完善采购办法、建立短缺药品储备、加大政策扶持等方面,明确了保障常用低价药品生产供应的政策措施。
“其实仔细看就会发现,这次并没有公布最核心的药品目录和定价,因为还有分歧。”昨日,一位接近政策制定层的资深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发改委去年已经确定了低价药目录的890种药品,由于低价、安全、临床常用等遴选原则一致,现阶段相当一部分基本药物的品种都被同时纳入了低价药目录中。
“但这就意味着,一旦低价药目录开始运行,按照现有办法挂网上招标采购,就会与现有地方掌握基本药物目录和招标采购机构的运行机制产生冲突,这也是这份目录至今没有公布的很重要原因。”上述人士进一步表示。
而另一核心问题,价格则更加迷雾重重。
昨日公布的《意见》首次明确,对纳入国家低价药品清单的药品,取消针对每一个具体品种的最高零售限价,允许生产经营者在日均费用标准内,根据药品生产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制定或调整零售价格,保障合理利润。而各地根据日均费用标准,确定本省(区、市)定价范围内的低价药品清单。
“之前一直有消息说,中成药日均费用不超过5元、化学药日均费用不超过3元,虽然今天(15日)没有最终公布,但应该悬殊不会太大。”上述资深人士向记者透露。
而昨日的会议上,主管价格的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医药价格处处长宋大才在解释价格问题时,也以“日均价格3元”举例说明该计算方法。
“如果日均费用标准控制在3元的话,企业所定最后的价格折合成日均费用就不能超过3元的上限,按照平均使用量比如一天两次或三次,把企业所定的零售价格折合成使用量计算出来的费用,最后全天的日均费用合计不超过3元。”宋大才在会上如此表示。
这一方式对企业的影响或许也将最先显现。
按照发改委已经公布的思路,符合日均费用标准的药品纳入低价药清单后,原有国家规定具体的零售价格自动取消,企业能够根据成本的变化情况,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情况实时合理地调整价格。
而对因成本上涨或用法、用量发生变化导致日均费用突破低价药品控制标准的,要退出低价药品清单,重新制定最高零售指导价格。对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的药品试点国家定点生产、统一定价。
由于直接关系企业下一步市场的目录和价格尚未公布,昨日采访中,多家企业均表示,目前对该政策仍持谨慎乐观态度,需要等更多细节出台后以评价对企业的影响。
广药集团总经理助理黎洪昨日向记者表示,低价药品实行清单管理并动态调整,在日服用费用内由企业根据市场、成本等要素进行自主定价,这不仅改变了原来最高零售价定价的“天花板”式定价模式,也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黎洪以广药集团举例,如果按照之前市场传闻的中成药日服用费用不超过5元、化学药日服用费用不超过3元的标准,广药集团七成以上的主销品种均属于低价药,很多品种的政府定价多年未有调整,导致有近五成低价药没法生产。下属白云山和黄的板蓝根、复方丹参片等产品,由于药材、人工成本等不断上涨,这些产品的出厂价几乎接近最高零售价,集团旗下的保济丸等药品价格十多年未调整,几乎在亏本销售。如果低价药实行清单管理,将在价格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在产品的价格上能够有一定的自主调整空间,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将大大提高,部分廉价药市场将得以恢复。
昨日,八部门未就这份备受关注的低价药目录和价格给出明确时间表,但发改委在会上表示,年内出台将没有太大悬念,且“越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