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互联网金融为何在发达国家不温不火?
日期:2014-04-22 09:09  点击:83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给人们这样一种希望,就是“倒逼”金融改革,促进我国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提高整体金融效率。这种美好的希望能否成为现实?倒逼能走多远?会碰到什么样的坎?不妨先来看看现实中的情况。
 
  互联网金融为何在发达国家不温不火?
 
  其实,传统金融企业“触网”,利用互联网改善自己的服务,早就发生了。你看各大银行、券商、保险公司都有自己的网站,在网上可以完成很多种类的业务,包括开户、销售、转账、缴费、证券交易等等。以前有个事情就要跑银行,现在很多银行业务在家就可以完成,甚至在路上用手机就可以完成。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不仅开始了,而且已经很深入了。这不奇怪。互联网本质上是信息传播的技术,可以大幅降低各种商业交易的成本,谁都可以用,用来设计新产品,改善服务,增加竞争力。
  冷静的观察者会注意到,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互联网金融虽然早有发展,但是远不如在国内火热。原因有两个。
 
  一方面,他们的传统金融比较发达,没有给新的金融企业留下太多空间。新的金融形式,包括P2P贷款,众筹,第三方支付等等,规模并不大,并没有对已有金融体系产生冲击。
 
  另一方面,这些国家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形式,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传统金融企业的信息化,或者说“触网”,利用互联网设计新产品,改进服务。传统金融企业利用互联网使得自己更强,更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留给新金融企业的空间就更小了。
 
  当“倒逼”撞上监管这道墙
 
  理论上讲,我国传统金融也可以走这样一条道路,直面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竞争,利用新技术成长成不仅更大,而且更强、更有效率的企业,演化出更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这一节提到了“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大概也隐含了利用互联网金融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这一层意思。
 
  可是,这一美好希望要面对理论和现实的多层拷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历史上,是什么阻碍了银行、券商、保险公司成长为更强、更有效率的企业?遇到了什么阻力?互联网能清除这种阻力吗?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只要运用简单的“比较法”,找出和美国其他国家的异同,不难寻得答案。
 
  互联网各国都有,金融各国都有,可是各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差异很大,和各国的监管体制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终究也要碰到监管这面墙。倘若监管体制不改变,互联网金融最终也只是昙花一现,倒逼金融改革的愿望,也会落空。“倒逼”是一个充满期许的词汇,可是碰到“体制”、“监管”这一层层很硬的墙,撞得开吗?
 
  看起来会很难,至少不能太乐观。关键的一点,在于金融改革是系统性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点一点推进的空间其实不大,很快就会碰上体制和监管的瓶颈。
 
  举一个例子。余额宝等“宝宝”类产品的快速发展,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余额宝从2013年6月成立,短短半年多达到5000多亿的规模,成为中国最大的公募基金,堪称典范。然而,细心的观察者会注意到,余额宝其实是绕开传统银行业的监管,做了一个搬运工的工作,把居民储蓄从利息只有0.35%的活期存款账户搬运到利息达到6%以上的货币市场,利用的是巨大的利差导致的套利空间。活期存款是银行成本最低的资金来源,这必将对传统银行形成压力。几大银行用集体抵制来反应,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这种竞争是好事情,竞争才会导致进步,其中出现摩擦很正常。需要深究的,是背后真正的阻力来自哪里。银行的人会说,我们在重重监管之下,而“宝宝”们则几乎不受监管,我们的资金成本比看起来高得多,我们才是面临“不正当竞争”,要改革,先把加在我们头上的枷锁拿掉,大家一起“正当竞争”,看看谁厉害。银行说这句话的时候很有底气,因为毕竟在市场里打拼了这么多年,不仅积累了资金,还积累了人才,风险控制等全套的金融技术,相对来说还是有优势的。特别是风险控制,那是金融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建立的。
 
  被汇率扭曲压住的利率市场化
 
  我国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0.5%,中小金融机构为17%,此外还有75%的存贷比的约束。这意味着银行有超过1/5的资金是不能进行放贷赚取资金利润的。假设银行放贷的平均利率是5%,那么银行全部资金的平均利润就被打下来20%,只剩下4%了。一个百分点,对于银行可是个很大的数字。
 
  20%的存款准备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高得离谱的数字。为何会维持这样高的一个存款准备金率?原因当然很复杂,不过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提供了一个视角。左边资产方最大的是外汇储备,现在大约3.9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对应的是外汇占款,就是央行大把买进外汇储备时形成的基础货币,现在这个数字是27万亿人民币。现在央行的总资产在32万亿左右,所以,央行的资产方基本就是外汇储备。
 
  央行的外汇储备的收益率很低,大致等于美国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减去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率,这几年算下来也就1%-2%。这样央行也就不能为自己的负债,付出更高的利率。采用的办法,就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用这种方法锁住外汇占款,而存款准备金的利率是很低的(法定和超额分别是1.62%和0.72%),这样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才可以平衡。形成的结果,就是央行的负债的很大一块,是存款机构的存款准备金。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实际上是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因此就要用一种办法来补贴商业银行,现实中就是我们看到的存贷差。这种压低存款利率补贴商业银行的方式,最终补贴的是外汇占款和外汇储备的低收益率,最终埋单的是所有的储户。
 
  换个角度可以看得更清楚。倘若央行释放基础货币不是通过购买外汇,而是通过购买国债,而国债可以提供大约4个点的收益率,而不是1-2个点,那么央行就完全不需要用很高的存款准备金率来锁定资金了,也就不需要用存贷差来补贴商业银行因为存款准备金的损失了,利率市场化的这个障碍就没有了。
 
  这个逻辑链条的核心,是汇率与利率的联动,压低汇率导致大量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收益率低导致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压低存款利率。要实现利率市场化,汇率制度要先改革。最近央行把汇率每日浮动范围从1%增加到2%,是正确方向上的一步,下一步是进一步减少对汇率中间价的干预,更多地让市场力量决定汇率。现有的大量外汇储备,成为压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的一块大石头,也要通过调整汇率,鼓励海外投资来化解。
 
  上面的简单例子,说明了一个核心问题,即金融改革的系统性很强,局部推进很快就会碰到“体制”的墙,监管也会随之而来。从一个简单的余额宝,不但可以引出利率市场化,还可以追溯到汇率改革。倘若不理顺汇率、利率这些源头上的基础性的制度,恐怕互联网金融难以走得太远,“倒逼”的美好愿景也难以成真。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12/29 00:13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