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银行纷纷联手基金公司,推出各种类互联网理财产品,收益率已在近期纷纷赶上互联网“宝宝”。昨天兴业银行(10.17,0.04,0.39%)掌柜钱包7日年化收益率为5.75%,民生“如意宝”7日年化收益率为5.09%,平安银行(11.14,-0.02,-0.18%)近期最高收益率达5.66%。
由于银行的“宝宝”系产品收益不低,不少人开始把互联网“宝宝”账户的钱重新转回银行,购买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
互联网宝与银行宝两系较量的这种逆转何以产生?
首先在于银行能力觉醒。今年三月四大行在推出各自的宝后,与余额宝的合作规模降低。
其实银行不是没有能力做好“宝宝”这个品种,而是在于与互联网公司相比,银行面临更多的监管,比如存贷比等,因此银行经营成本更大。一旦对互联网公司的监管也收紧,互联网公司面临的困境更大。从近期一系列的政策风向看,有趋严的趋势。如央行[微博]下发《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草案,拟限制个人支付账户转账金额;“提前支取不付罚息”的政策红利也或将结束。监管压力的升温导致“宝类”产品被动调整实时转账功能的细节。比如4月24日起,余额宝实时到账仅支持中信、光大、平安、招行一卡通;2小时到账仅支持手机支付宝[微博]钱包,日累计5万元以内(含);转出日累计超过5万元的,将默认为普通转出。
此外,客户风险意识提高,互联网金融产品难以吸引大资金,且在赎回条件方面还是会受制于银行,既然收益率差不多,肯定是选择相对安全的传统银行,此外银行的后台风控和客户服务也较互联网企业更成熟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