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P报告之所以成为近期焦点,是因为根据测算,2011年美国GDP占全球的17.1%,中国占14.9%(按汇率评价则分别占全球的22.1%和10.4%)。如果以此为基准,再根据2012到2014年两国经济增长率计算,预计今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ICP报告计算的2011年全球GDP总量为90.647万亿美元,用汇率法计算则为70.294万亿美元;该测算中,3.506人民币的购买力和1美元相当。
这一结果,是继201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6年超过美国后,对中国经济所做的最乐观判断。IMF2011年的预计是,按购买力平价,2016年美国GDP为18.8万亿美元,中国为19万亿美元,美国占全球GDP的17.7%,中国占18%。
从本世纪开始,“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已是绝大多数研究机构和经济学家的共识。只不过大部分预测基于汇率法,预测中国超美时间大致在2020年之后几年中。
有意思的是,中国经济每次被国际组织“加冕”,中国好像都没有做好接受的准备。这一次,在ICP表格中,只有中国后面加了一个星号,备注中提到“中国国家统计局不认可这些结果作为官方数据”。那么多经济体后面都没有星号,为什么中国要特别提出不认可?是认为基础数据不实?推算依据不足?国家间商品和服务的代表性与可比性很难一致?教育、医疗卫生、房租以及政府消费等非市场服务、建筑项目等不可贸易品的国际比较不完善?还是根据历史经验,购买力平价往往会高估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购买力和实际经济规模?
在2011年IMF预测出来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德里克说,“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一个相对贫穷的、货币没有实现浮动的国家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不知这是不是道出了国家统计局的心态:即使中国总量成为世界第一,也难掩其内在的结构性问题,反而不如不领受这种第一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