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灾区6年 生机一片
日期:2014-05-12 10:45  点击:35
  今天是“5·12”汶川特大地震6周年的日子。记者重返灾区,在六年前的废墟上,亲身感受并记录着六年来灾区的巨大变化,点点滴滴展现着灾区创造的奇迹。曾经伤痛的土地在五月的阳光下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编者
  
  5月8日记者回访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青川。时隔六年,昔日满目疮痍、举国情牵的地震灾区,道路崭新,交通发达,新民居鳞次栉比,新城镇欣欣向荣,新园区勃勃生机……大地处处美丽和谐,又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 新华社记者 李桥桥 摄
  旅游重建 “云朵上的街市”越来越好 
  5月11日,星期日,汶川县水磨镇游人如织。
  位于禅寿老街的古镇饭店老板苏代福和服务员一大早就忙开了。“周末来水磨耍的人特别多,不提前把材料准备充足,根本应付不过来。”苏代福喜滋滋地说。古镇饭店有固定服务员8个,周末客人多,他还找了阿坝师专7个勤工俭学的学生帮忙。
  如今,水磨镇上有256户人家从事旅游经营。去年水磨共计接待游客17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8亿元,“人均收入达到1万多元,比汶川地震前翻了一番。”水磨镇景区管理处工作人员李静说。
  汶川县萝卜寨同样游人络绎不绝。在老寨区“云朵羌吧”,热情好客的羌家人端上香味扑鼻的羌家腊肉、香肠和核桃花、蕨菜、刺笼包等山野菜。“今天来了好几拨客人,吃饭都摆了12桌,14张床全住满了。”主人袁保健给记者算了算,店铺加上种植甜樱桃、花椒等的收益,今年收入不会少于8万元。
  此时是甜樱桃成熟的时节,萝卜寨推出“亲手采摘大樱桃,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乡村生活”活动。这几天,订房的游客很多,村支书马前国每天要给手机换两次电池。“人多的时候上千辆自驾游车辆从山下一直堵到山顶。去年,全寨接待游客36.5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40万元。”
  “大量游客来萝卜寨做客,不仅农家乐、客栈赚得欢,特色农畜产品不出村就实现了销售。”马前国说。
  汶川县县长旺娜告诉记者,“5·12”后,汶川县确定精品景观、精美村寨、精致农庄的规划思路,目前全县已建成20个精品旅游村寨、91个幸福美丽家园,有农家乐、乡村酒店500余家。去年,汶川接待游客604.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29亿元,比2007年分别增长522.88万人次和23.95亿元。
  文化重建 绵竹年画成新“城市名片” 
  □本报记者 王域西 发自绵竹市
  5月4日,电视连续剧《绵竹年画传奇》在四川电视台经济频道结束了为期4天的放映。“收视率好得出乎我们预期。”电话那头,绵竹木版年画产业发展基地负责人曾涌难掩激动,“这是绵竹年画首次以连续剧的形式登上电视荧屏。”
  同样是在5月,以绵竹年画为表现形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登上中国文明网“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专栏,广为传播。
  绵竹年画的“凤凰涅槃”此时尤具特殊意义。汶川地震之后,年画与绵竹一道走出灾难,更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名片”。“绵竹年画在灾后成为强大的文化凝聚力。”绵竹市文化局局长高松告诉记者,随着灾后重建的深入,绵竹年画迎来发展机遇。“援建者们不光购买年画,更修起年画博物馆,还规划4A级旅游景区绵竹年画村。”
  机遇被曾涌看在眼里,从警多年的他脱下警服,于2009年成立年画公司,开始了绵竹年画市场化探索。“绵竹年画传统的技艺和手法不能变,但传播方式和载体可以创新。”曾涌挨个拜访年画作坊,最终整合了17家抱团发展,作坊负责绘画,他负责营销。在传统的销售方式之外,曾涌还将绵竹年画印上手机壳、红包、纸杯等常用物品,并慢慢打造起绵竹木版年画产业发展基地。
  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胡光葵告诉记者,灾后6年,绵竹年画正渐渐走上两条路。“在传统文化保护之路上,传统技艺和手法一直在延续与传承,目前绵竹有年画传承人10余位;在市场化之路上,绵竹年画正在尝试电脑作画,数字印刷,批量生产、载体创新和品牌拓展等,以获得高附加值的产品。”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12/31 06:15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