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理财产品越来越多,对于有理财需求的人而言,如何挑选理财产品便成为一个烦恼。
那么,你会把钱交给谁去打理?
银行?基金公司?你可能会觉得品种太多,跑网点购买又麻烦,或者是抱怨理财师不够专业;余额宝?财富通?你可能会认为互联网理财产品收益率在持续下滑,宝宝们都已经跌破5%,兴趣不足!
那么,你是否知道,还有种渠道叫“第三方理财”?
“客观独立地分析客户的财务状况和理财需求,挑选适合客户的理财产品,为客户的资金做中长期的规划”—这是现在许多“第三方理财”机构打出的口号。
然而,这些机构是否够专业?是否真正独立?找他们理财又需要注意些什么?
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近年来,随着居民财富的迅速增长,与之相伴随的是居民对于财富保值增值的强烈需求,而第三方理财行业就这样走进了公众视野。
“大叔,您看看我们投资理财公司的产品,收益率高,还有礼品赠送……”简单支起个桌子,桌上摆了一沓宣传册,几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向路过的人拼命吆喝,他们看上去并不具备太多专业知识,办公地点并不固定,流动于街头巷尾。
或许对于很多惠州市民来说,类似上述的场景并不怎么陌生,经常能够在公园、超市、写字楼外等地方见到,让人奇怪的是,他们的主攻客户通常不是资金雄厚的商旅人士,而是一些看似“有钱又有闲”的中老年人,目的就是劝说中老年人把自己的闲钱放进所谓的第三方理财公司进行投资,并声称所获得收益高并且安全可靠。
“20万元起步,投资一年最低有10%的收益,到期兑付不了,还有房产作抵押。”上周六下午,惠州市区花边岭广场,一名自称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工作人员忙着向过路的市民做宣传,而围上前去的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
靠近这位工作人员的“摊位”时,记者发现,这位工作人员并不急于推介产品,而是让现场市民填写调查问卷,并以此为条件赠送小礼品,而不少路过的中老年人正是“看中了这个”,纷纷放下手中的购物袋,坐下身来填问卷。
经过约半小时的观察,记者看到,路过的年轻人并不是他们的目标对象,只要见到驻足的老年人便会异常地热情。
“我也知道,像我们这样年轻人一般没有太多的资产,而且文化程度比较高,不太喜欢这种推销方式,向中年人推销产品成功的机率也不高,但老年人时间多,可以详细聊。”由于现场几位老年人领完礼品后便急匆匆地离开了,见记者拿着桌上的宣传册阅读,这位工作人员便开始聊起了自己的“生意经”。
据其介绍,相比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目前惠州市场上的第三方理财机构并不多,他本人就已在3家机构做过“理财师”,在他看来,“几个人凑在一起,买本电话簿就天天给老百姓打电话或发短信推销理财产品,或者待在人群密集场所,见到上年纪的人走过来,就拼命发小广告”的活儿,很多人都可以干。
对此,记者走访了解到,目前第三方理财机构最为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向产品发行机构收取销售佣金,而在机构内部,理财顾问的薪酬与销售业绩直接挂钩,部分第三方理财从业人员甚至没有理财顾问资格证书。
那么,第三方理财市场的进入门槛是否真的如此之低?
信托回扣是主业,以“服务业”之名做理财
已在第三方理财机构从业3年的小轩(化名),每天的工作就是通过电话或者网络的形式向客户介绍各种金融理财产品,因为,她的身份是一家总部在深圳、机构在惠州的第三方理财公司职员。
“这2年,我向客户介绍最多的可能就是地产信托产品了,因为很多第三方理财公司都把信托业特别是房地产信托作为主业,我们也主要靠吃"回扣"混饭吃。”小轩向记者透露,第三方理财是继金融机构理财之后的一种新型理财模式,它提供综合的理财规划服务,并在此基础上为客户提供合适的理财产品。
“打个比方,我们相当于房地产中介公司,目前第三方理财机构销售的理财产品包括信托、基金、阳光私募、私募股权、保险(放心保)和有限合伙产品。”小轩坦言,实际上,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部分第三方理财机构甚至可以说是单纯的信托产品代销渠道,因此,也谈不上为客户提供综合的财富管理服务。
对此,记者有针对性地走访市区多个商业写字楼返现,目前市内存在的第三方理财公司多以“投资管理”、“投资咨询”等命名,不过,记者致电工商管理部门却了解到,其实,这类公司在注册时属于“服务业”,而并非“金融业”,也就是说,第三方理财公司可像其他普通的服务类企业一样,注册登记即可开门营业。
“现在(第三方理财机构)市场准入门槛并不高,谁都可以进来,随便某个人,只要有客户资源,只要能把产品卖出去,就可以了!”市区某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位理财师告诉记者,这种情况导致第三方理财市场涌入了大量“不正规”机构,因此给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与此同时,由于该行业暂时缺乏监管,企业规模和质量参差不齐,从业人员素质也普遍不高,再加上各机构“代理”产品的同质化日趋严重,预期收益率成为“理财顾问”推销产品时的主要依据,却忽视了对投资风险的提示。
此外,对于“靠信托吃饭”的说法,记者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今年4月发布的银监会99号文中,有一条明确提到了防止第三方非金融机构销售风险向信托公司传递,被业内公认为银监会将限制第三方理财销售信托产品的信号。
高收益背后有风险,投资者要谨慎出手
既然银监会向部分第三方理财机构发出了“砸饭碗”的信号,那么,销售信托产品受限,第三方机构的销售重点又将转向哪里?
通过电脑浏览器的搜索功能,输入“惠州”、“第三方理财”等关键词,随便打开一家第三方理财公司的网站,就会看到各式各样的信托产品,其中,地产类信托产品推荐的程度最高。
“今年地产信托发行数量减少了很多,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们第三方公司在地产信托业的介入程度会减少,未来主要做资产管理产品。”记者以客户身份通过网络在线聊天的方式与一家第三方机构的客服人员进行了沟通。
客服人员告诉记者,资产管理产品其实是一种“类信托”产品,本质上与信托产品相同,都属于投融资平台,也可以横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产业市场等多个领域,只是发行的主一个是信托公司,而一个是资产管理公司。
交流中,客服人员向记者推荐了一款资产管理产品,其计划比信托计划高1%/年,而且期限较短,一般不超过2年,最为重要的是,因资管产品监管严格、收益较高、小额不受限等优势,未来基金专项资管用来分拆信托或发起类信托产品将是一种趋势。
其后,记者又随机采访了几家第三方机构,不少第三方理财机构,尤其是一些仅拿着工商执照经营的第三方理财公司,都已将资管产品作为主要推荐产品。
不过,业内人士透露,无论是信托还是资管产品,理财机构和理财顾问有选择销售高佣金理财产品的“原动力”,他们为获取销售提成可能会隐瞒产品信息,从而忽略客户的真实需求,并最终侵害客户的利益。
因此,对于许多投资者尤其是中老年投资者来说,动辄10%甚至20%的投资收益虽然极具吸引力,但在通过第三方理财机构选购产品时,一定要详细了解产品信息,并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资金量等进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