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阿里通信宣布了其虚拟运营商业务的计费标准,阿里通信运营的170号码语音、短信、上网均以流量计费,流量费0.125-0.2元/M,并将探索WiFi环境下170号免费打电话。
所谓以流量计费是指在语音和流量之间设定一个兑换比值,由阿里通信后台自动完成兑换,用户无论打电话还是短信或上网,均按流量计费,比如具体资费为:通话1分钟=0.75M,1条短信=0.5M,而每M流量=0.125-0.2元人民币,单价随使用量递减。
像电信运营商一样,阿里通信也推出了多种套餐,但整体看,与三大运营商既有资费标准相比较,几乎没有什么优势,也就是说消费者如果选择阿里所提供移动转售服务的170号段的话,很难达到省钱的目的。
在阿里之前,另一大虚拟运营商京东通信也公布了170号段手机资费标准,价格也一样与三大运营商相比无甚优势,事实证明,人们对虚拟运营商的加入将掀起新一轮电信价格战的冀望已经落空。而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定价权始终掌握在运营商手中,以阿里通信为例,其计费标准主要是根据基础运营商提供给虚拟运营商的批发价来制定的,批发价如果没有特别大的折扣,虚拟运营商也就没有什么腾挪空间。事实是不单阿里没有什么降价空间,京东等其他十几家虚拟运营商降价的空间都不大,因为它们拿到的批发价基本上都一样。
据说,运营商给虚拟运营商的批发价一般是目前标准资费的7折,但联通自己经常推出类似“存100得200元”的活动,已经比“批发价”更低。在此种前提下,中国的虚拟运营商实际上从一出生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毫无疑问,价格战属于低端竞争,但是对于新生的虚拟运营商来说,如果连最简单的价格竞争都无法开展,又怎么从市场根深蒂固的三大运营商手里抢客户呢?要知道,电信市场是有网络效应的,网络越大,用户黏性越强,带号转网政策在中国又基本没有推行,当年后起的中联通和中电信以国企之力耗资百亿千亿,又送手机又送话费,才撬动中移动不多的市场。现在的虚拟运营商虽然提出了“流量不清零”、“去套餐化”等口号,但对消费者的带动作用到底有多大,实在值得怀疑。
在现实环境下,虚拟运营商“陪太子读书”的角色其实早已确定,而为何阿里、京东等民企仍旧对移动转售业务趋之若鹜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很多致力于成为虚拟运营商的企业并不是真的看好移动转售业务,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有的将虚拟运营商身份看做一种题材或资源,获取的是未来市场的想象力,有的则把进军电信业务作为对现有业务版图的一种完善,是布局,是抢入口。
那么除了发动价格战之外,虚拟运营商是否就真的再不能撬动电信巨头?倒也未必,创新是另一条路。虚拟运营商要真正能够推出对消费者有吸引力的创新产品与服务,而不是搞“抢靓号”、“送购物特权”这类虚头巴脑的活动。比如阿里所提的探索WiFi免费通话,无论是在WiFi环境下实现通过170号码可免费打电话,还是使170用户免费接入无处不在的线下WiFi,这两条路径就是巨大的创新,都会对用户产生巨大吸引力,但怕只怕这些构思未来一直处于“探索”状态,从而最终成为一种促销的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