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封杀“小冰”等第三方应用、限制公众号营销,另一方面主导搭建电商平台,微信的商业化道路偏于闭环。
在微信这个定位于私人社交的平台上,推出“微信小店”、联手京东,微信的连番动作意味着其商业化再次加速,并希望能够在移动端建立近似于淘宝的生态系统。
封杀“小冰”
只存活了三天,一款名叫“小冰”的机器人走完了自己的生命周期。
这款由微软亚太研究院5月29日发布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小冰”,以微信用户的形式展现。微信用户添加它的微信账号,再把它拉进微信群里,群成员提到微软“小冰”或者@它,就可以与它对话。
在其推出后,短短几个小时之内,微软首批发布的10万个“小冰”账号便被认领一空。但好景不长。6月1日,腾讯公司发布声明,封杀“小冰”。
对此腾讯方面给出的原因有两点:第一,严重损害用户体验;第二,对用户信息安全带来隐患。
“腾讯一直把微信定位于私人社交,微软‘小冰’的切入点在微信群里,会影响到群里的其他用户,这一点就损伤了腾讯认为的用户体验。”速途网主编丁道师告诉记者,更重要的是,运营这样一款产品,却没有事先与腾讯达成合作,这一点,腾讯肯定不能允许微软“小冰”继续在微信上使用。
6月4日,腾讯对外发布第二个声明,称微信目前已经全面禁止微软“小冰”在微信平台上的运营。
腾讯表示,微信是一个基于熟人关系链的沟通平台,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无法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小冰”类产品的运营方式严重损害了用户体验,对用户信息安全也造成了极大的隐患,腾讯自己也不会开发类似产品。
此外,腾讯在声明中表示,微信团队未接到微软的沟通需求。
但这一说法,却遭到微软亚太研究院的反驳。
记者了解到,在“小冰”上线前,微软“小冰”团队曾和腾讯方面联系,希望建立合作关系。但腾讯方面未予回应。沟通无效情况下,在微软总部领导全力支持下,才有了“小冰”5月29日强行上线。
“在没有达成合作,双方形成良性沟通的前提下,微软‘小冰’采用了先上线的做法,腾讯自然不会接受。”丁道师表示。
事实上,从微信诞生至今,微信团队在可能对用户体验造成影响的决策上面从未“手软”。这也让微信的成长显得比较保守,对第三方的政策是多处“设限”。
在遭遇封杀后,针对腾讯提及的微软“小冰”或对用户信息安全带来隐患,微软“小冰”团队连发声明表示,“小冰”采用最高等级的用户隐私保护,用户的信息不会因此存留在服务器中而发生泄露。
但腾讯并不作出丝毫让步。无奈之下,微软“小冰”转投易信,宣布与易信达成产品级战略合作。
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告诉新金融记者,从QQ开始,腾讯对自己产品一直有很强的控制欲,相对来说,有些封闭。这次微软也有点儿尴尬,毕竟微信是别人的平台,腾讯拥有制定规则的权力,一旦腾讯决定对“小冰”采取措施,微软只能“认栽”。
“这是腾讯一贯的策略,在社交这一亩三分地上,轻易不让他人染指。”刘兴亮说道。
这背后更重要的意义,则在于腾讯不甘愿为他人作嫁衣。
“小冰”作为一个重要的用户入口,是微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重要布局。但对于已经有超过6亿用户的微信来说,“小冰”的价值并不大。
“腾讯内部设立有专门的创新部门,针对微信进行产品开发,如果要推的话,也是推腾讯自己的。”丁道师表示,现在互联网巨头都盯着移动端入口,处于领先阵营的微信拒绝“小冰”在情理之中。
限制第三方
能在微信上大做文章的只有腾讯自己。微信有意形成一套微电商闭环,一方面是为了给公众平台积累人气,另一方面也是限制服务号之外的电商从其平台分流。
“拿微信公众号来说,目前的趋势是越来越收紧。”一位自媒体公众号运营人士告诉新金融记者。
据了解,微信公众平台于2012年8月18日发布,当时刚刚注册的时候的公众号,只要完成认证就可以发送3条。
但随着微信用户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公众号运营者把这个当成广告发布平台。随后腾讯便做出调整,不仅限制公众号每天最多只能发一条信息,并且将公众号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
“这是从产品角度考虑的。”一位腾讯内部人士向新金融记者透露道,微信也是不断在试错中,随着运营中出现的变化,对第三方的政策做出不断调整,跟其他平台一样,都是从用户体验出发的。
该人士表示,不仅仅是公众号,一段时间以来,朋友圈处于产品疲劳期,内容上没有太多创新,反倒是代购、点赞等充斥着朋友圈,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户体验。
2012年年底,美丽说和蘑菇街在微信中采用无差别病毒轰炸的方式发展用户,有用户的微信朋友圈几小时就被各种好友的“心理年龄测试”和“性格测试”刷了十几屏,蘑菇美丽诱导用户分享后查看结果加关注,才可以看答案。在此之后,微信便开始大量封杀草根大号,对待微信上的各种玩家态度越发谨慎起来。
事实上,腾讯曾多次强调“视公众账号为营销渠道的做法行不通”,并一再下调微信用户好友数量上限。
“相比对其他社交产品,微信有隐蔽性,微信不是完全公开的,另外由于微信是强关系传播,用户相互之间有天然的信任感,导致传播速度更快。”刘兴亮表示,在微信这个平台上,需要对信息发布者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
上述腾讯内部人士表示,微信作为一个社交平台,不仅不希望公众号发布的营销内容影响到用户的个人体验,同样不想有太多的媒体属性,这会带来很高的监管压力,让微信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增大。
“不同于对大V依赖性很强的新浪微博,腾讯显然不希望微信的媒体属性被过度放大。”他说道。
更危险的是,越来越多利用虚假信息进行诈骗的出现,也让微信阴影缠身。
上月底,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工信部、公安部等部门召开了专门工作会议,部署从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微信等移动即时通讯工具专项治理行动,集中整治移动即时通信公众信息发布服务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彼时腾讯对此次整治的官方表态相当积极,并对外表示,公司一直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健康、绿色的生态平台环境,坚决打击各类反动、色情、欺诈、侵权、谣言等不良信息,也坚决反对利用即时通讯工具以及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恶意营销,从而破坏用户体验的行为。
就在6月6日,腾讯便宣布将整顿微信公众号“集赞”行为,于6月9日开始实行。据悉,公众号累计“集赞”四次,便永久封号,不可解封。
腾讯对此表示称,近期部分商家屡次利用朋友圈“集赞”,出现预付邮费欺诈、骚扰用户现象,无视平台规则和用户体验。微信将采用技术+人工举报的方式对“集赞”行为进行清理和规范。
电商布局
整治微信第三方营销内容的背后,腾讯正致力于构建自主的电商生态。
5月29日微信公众平台宣布正式推出“微信小店”。据介绍,凡是开通了微信支付功能的认证服务号,皆可在公众平台自助申请“微信小店”功能,从而实现批量添加商品快速开店。
据了解,“微信小店”是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打造的一套原生电商模式。有了“微信小店”,即使没有技术开发能力的商家,也能很容易地接入微信公众平台实现电商模式。同时,部分有开发能力的商家,也可以通过相关的接口权限更方便管理商品数据等更多功能。
“通过滴滴打车、抢红包等手段,微信已经培养了人们微信支付的习惯,并拓展了大量的开通微信支付的用户,这为其上线‘微信小店’,打造了基础。”丁道师表示,这意味着微信加速了移动电商生态布局的步伐,同时也预示着腾讯要利用微信平台抢占移动电商的市场。
事实上,微信在电商上的布局并非一日。
早在2013年7月份的时候,微信就进行过电子商务的试水,当时推出来一个名为“微团购”的公众账户,用户只要关注这个公众号,就可以购买一些团购的单子,腾讯旗下的高朋网提供这些团购的商品。
而到了今年1月26日,微信5.2版本中推出的微信商城,则真正地显示了微信要自己做电商平台的野心。
有业内人士指出,微信此前的种种举动,包括限制个人好友上线,增加服务号推送,甚至多客服系统上线,这些实际上都是为了微信小店的发展做铺垫。微信有意形成一套微电商闭环,一方面是为了给公众平台积累人气,另一方面也是限制服务号之外的电商从其平台分流。
值得注意的是,“微信小店”由于业务尚在试水阶段,所以门槛设置得也比较高,目前想要开店的商家必须得是认证服务号,且开通微信支付接口,并缴纳2万元押金。微信方面也曾对外表示,其对“微信小店”资质认证的审查较严格,商家多为实体企业或是较知名的线上品牌。
“淘宝当年是靠免费开店的方式降低商家的开店门槛,但微信第三方服务商通过收费以及认证的方式才能在微信上开店,门槛还是相对较高的,此举也意味着微信更多是想做B2C。”
由于微信在移动电商布局是自建应用,业内也对微信平台做第三方开发的服务商生存情况存有担忧。但就目前来看,“微信小店”只适合刚刚入门的小微商户使用,随着小店销量和规模的上涨,“微信小店”目前提供的功能还是略显单薄,所以大部分商户可能还需要采用第三方的微商店系统来满足自己的一些基本的营销和会员管理功能。
无独有偶,在微信上线小店之后,另一社交应用微博也开始了社交商务。目前微博宣布将于本月月底全站开放微博支付,无论企业商户还是个人账号都能提交申请,审批通过后即可接入微博支付。
微博商业平台及产品部总经理程昱表示,希望通过支付及其他商业产品的全面开放,让每一个微博用户都具备向其粉丝和其他用户提供商业服务的能力。
与微信不同的是,微博的商业化更多依赖第三方。微博本身不提供开店应用,第三方将为客户提供开店技术支持。
“电商这个市场很大,完全可以同时容纳多个企业。微信进军电商争夺更多的不是淘宝的饭碗,而是移动端网购这新增的市场。”丁道师表示,并且在电商领域,微信还有一个有力的盟友京东,目前微信已经为京东开放了多个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