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金融3.0时代带来的直接改变之一,就是用户将能直接参与金融生产。”浦发银行副行长姜明生表示。
“社交化、电商化的移动金融业务模式会是未来的一个趋势,但这个愿景如何实现有待探索。”某股份行电子银行部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其对浦发银行正在研发即将推出的 “流动银行”的构想并不认同。
“流动银行”可行性待考
继年初中国移动携手浦发银行推出NFC手机支付地铁应用,近期浦发银行宣布针对中国移动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推出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之后,上周五,浦发银行、中国移动和复旦大学联合发布了移动金融3.0标准,由客户参与金融产品的创造过程,为用户提供整体金融解决方案。
以用户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为例,目前银行服务模式都是银行发行标准化的产品,用户选择和自己需求最接近的购买。
“未来,商业银行可基于大数据分析,邀请用户主动提出需求,比如期限、风险偏好等,当具有同类需求的用户达到一定数量时,商业银行将发行相应产品以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实现‘共同生产’。”姜明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据悉,网上银行手机化,可以称为移动金融1.0时代;随着智能手机和NFC(近场支付)等技术出现,银行可为客户提供近场和远程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即2.0时代。目前,移动金融在我国已进入第三个阶段。
而移动金融3.0时代主要依托的技术载体则是可穿戴型移动设备。据复旦大学教授骆品亮介绍,移动金融3.0在硬件接口上将呈现多载体趋势,不再局限于手机和平板电脑,还将包括汽车、穿戴设备等终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金融未来的终端载体有望扩展到一切联网的物体。
浦发银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薛建华还披露了该行目前正在研发即将推出的“流动银行”的产品设想:以车为银行服务场所,建设独立、流动、服务于不固定地点的银行综合营业网点。在银行员工协助下,通过移动互联网,客户可以在“流动银行”内以O2O的方式半自助地完成发卡、投资理财、公用事业缴费等金融服务。
但前述股份行电子银行部人士称,将银行网点移动化的做法,实际上是为了解决移动金融没办法绕过的面签问题。但这种放在汽车上的银行网点是否真的能提高用户办理金融业务的效率值得怀疑。
移动金融银行仍起主导作用
按照薛建华的构想,在移动金融3.0时代,当用户看到某个心仪的商品,借助可穿戴型移动设备除能够立刻识别商品的基本属性、购买渠道、价格外,还能实时了解通过哪家银行信用卡能够享受优惠、是否能够申请消费贷款等金融信息;如果客户有需求,借助移动金融,只需按几个键就能购买并完成所有服务流程。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将进一步依托社交平台,将用户的社交生活和金融体验结合,形成垂直型社交金融圈。
不过,电商与社交从来都不是银行的强项。
“社交化、电商化的移动金融业务模式会是未来的一个趋势,但这个愿景如何实现有待探索。我觉得银行可能更应该和电商、第三方支付合作,自己单枪匹马去构造一个移动金融生态圈,还是非常困难的。”前述股份行电子银行部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移动运营商、第三方支付以及银行在移动金融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
不过,在姜明生看来,相较于互联网公司,银行的投资渠道、资产配置能力以及在支付领域拥有的多种工具,决定了银行会在移动金融中起到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