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网页无法显示”,这句话的含义在网络时代,几乎人所共知。在其身后,网络删帖早已显现出成型的产业链条,俨然成为一桩大生意,令人触目惊心。日前,财新《新世纪》周刊对这桩删帖生意进行了起底,一条由公关公司、门户网站中高层联手操纵的灰色产业链被曝光。
“该网页无法显示”,其字面含义起码应包括,某网页所登载的信息内容(包括链接地址)曾经真实、确定无疑地存在过,但现在却呈现出被删除或者被屏蔽的状态,无法再看到。媒体报道可以部分印证,以往公众对“网页被404”现象的种种揣测。所谓网络负面信息(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正规媒体的批评性报道)的存在,以及被批评、被曝光对象希望删除上述信息的需求,确实给应运而生的公关公司以巨大的牟利机会。与之对应的衍生项目,还有某些商业软文、正面文章的刷屏式发布,更有甚者,出现了公关公司“制造、发布负面新闻-发出删帖邀约-收费完成删帖”的公然勒索。
商业化的删帖需求,其最主要的客户群包括了被负面信息困扰的企业,如媒体所言,每年的“3·15”前夕,删帖服务需求往往会达到一年中的峰值。现成的例子俯拾即是,此前国内某乳业集团在频频遭遇负面丑闻时,所显露出的强悍公关能力,首推其疯狂的删帖行为。而常态化的网络监督,也使得不少地方官员忌惮于批评,希望批评的声音消失,成了网络删帖公司的主要创收对象,据称,某被查处的删帖公司,其超过60%以上的利润来自于“二三线城市的官员,多为警察局长和县长”,据说“官员为了仕途,删帖不计成本”。
显然,这绝非一种简单的市场供需关系,因为其间所被侵害、被羞辱的,是公众对公共事务的表达与知情权利,以及新闻媒体依法行使的批评监督权。互联网信息多元而丰富,公民在互联网上的表达自由受宪法保障,当网络信息内容涉及的各方主体认为其权益受到侵害,本可以寻求正规途径(甚至是法律手段)予以解决。但现实的情况是,那些一夜间被消失的互联网信息,往往尝试披露问题、扩散真相,往往戳到了涉事方的某些痛处。与培养“听得进尖锐批评”的雅量相比,花些钱,一删了之,便成了最直接、也最便宜的做法。尽管,希望某些信息被删除,所需要支付的对价其实并不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