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的“海淘族”规模已经达到1800万人,海外购物开支高达2136亿元,而到2018年,“海淘”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随着“海淘族”购买力的日益增长,天猫、聚美、苏宁、1号店等各路电商大佬争相入局、跑马圈地,“海淘”市场正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金矿”。
与普通的“海淘”相比,专业跨境电商平台无疑更具优势。政策上,小包装物件的审批以及报关程序方面得到简化,电商基本都采用“海外直邮+保税进口”为入境渠道,并享受出口退税优惠政策;品牌上,主流电商在国内知名度高,辐射范围广,品牌信任度高;物流上,由于政策支持和自身物流供应链的建设,可将运输周期由15天压缩到3天,甚至更短。国内消费者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质量上乘、价格优惠和物流便捷的商品。不过,风光背后,跨境电商在实际运营层面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跨境物流是电商发展跨国业务中必须要攻克的难题之一。因其涉及多个国家,所面临的状况比境内交易复杂得多。现实中,不仅存在着国内外企业物流信息系统不配套、流程不一等因素导致的物流信息差错,还可能发生海关查扣、丢件、货物损坏、快递拒收以及退换货不便等不确定状况。物流配送的及时性和安全性是影响购买体验的重要因素,若客户体验无法得到提升,会严重制约跨境电商市场扩张的脚步。
跨境支付的重要性近年来不断凸显。相比国内电子商务交易,跨境电商交易更需要完善跨地区、跨文化的信用体制来支持其复杂的交易环境。由于各国法律不同且存在监管差异,缺乏统一的信用标示,各国的信用管理体系尚不能很好地应用到跨境电子商务领域。跨境电子支付业务发生的外汇资金流动,必然涉及资金结售汇与收付汇,支付的便捷多样化会成为决胜“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国内外产品质量标准的不同,也为跨境电商业务增加了难度。不少国外网站的商品存在着搜索关键词、知识产权、国内外产品尺码不统一等情况。以食品为例,只有符合我国国家食品强制性标准,取得检验检疫机构出具合格证明,才准许销售、使用、进入中国市场。不仅如此,商品上线的时候,文字描述、配送细节等也要符合我国的法律法规。凡此种种,已经超越了电商的技术基础层面,而对产品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跑马圈地、抢先发展,当然能抢占更多商机。但对跨境电商来说,仅仅大规模地参与到“海淘”市场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精耕细作”搞好后续服务才是“海淘”领域竞争的关键点。未来,商家只有在跨境物流、支付、商品质控、退换货服务等用户体验上做得更好,才能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