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能守住底线
“10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回落至7.7%,低于预期的8%。”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表示,这主要是由于经济继续受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拖累,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虽然基建和外需有所改善,但仍未完全对冲。
13日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速比9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分产品看,10月份,钢材9525万吨,增长2%;水泥23353万吨,下降1.1%;十种有色金属385万吨,增长4.8%;乙烯152万吨,增长11%;汽车219.3万辆,增长6.8%;轿车117.4万辆,增长5.6%;发电量4446亿千瓦时,增长1.9%;原油加工量4351万吨,增长6.3%。
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0616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5.9%,增速比1-9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722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4%,增速比1-9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96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5%。
管清友表示,基建投资上升还不足以抵消房地产负面冲击,制造业投资进一步放缓至13.5%,汽车消费继续回落至4.5%,反映经济增速下降已经开始影响居民消费。无基建、不复苏的逻辑仍然成立,房地产投资短期未见底,制造业深陷产能过剩泥潭难以主动加杠杆,人民币升值强势也会抑制出口走强的空间。短期看,稳增长政策陆续出台,基建投资将继续托底经济,但11月数据或继续低迷。
中金公司估算的三季度主要贷款利率中,仅票据融资利率回落,一般贷款利率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反而略微上升,显示高利率仍是抑制制造业投资的主要因素。预计未来货币政策放松力度继续加大。
分析人士认为,总体而言,经济仍在合理区间运行,年内预计能实现7.4%左右的增速。展望明年,主动下调增速目标是大概率事件,预计经济仍旧是紧贴底线运行,但增速放缓也不会太剧烈。申万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说:“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完全能够经历住房地产调整的考验,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7.2%问题不大。”
投资结构将优化
尽管从长周期看房地产投资增速的放缓仍未结束,但分析人士认为,2015年房地产市场能够实现软着陆,而基建、制造业投资等其他投资的发力将发挥有效的对冲效应,这还将带来投资结构的优化,其前提是货币政策继续放松带来的融资成本下降。
李慧勇说:“2014年由于国家加大了对非标的治理,以及需求的下降,利率高企的状况有所缓解,但由于刚性兑付的存在,利率偏高的矛盾仍然没有有效解决。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以及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清理整顿,维持高利率的两大基点开始发生动摇。同时金融市场利率下降经过一段时间将传导到实体经济领域,货币政策将更加宽松,也有助于利率下行。”
“在过去长达11个季度的时间里面,制造业ROIC的数据持续低于加权平均贷款利率,这意味着如果你把整个制造业当成是一家企业的话,这家企业在做一件很傻的事情,它把钱借来再做投资,它的投资回报是无法覆盖融资成本的。”华泰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徐彪认为,如果要把经济增长维持在底线以上,同时还要实现有效益的增长,就必须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降息并不是全面刺激信贷的措施,而是全面缓解债务负担的工具。随着近两年经济放缓,尤其是名义GDP增速大幅减缓,我国的实际利率已经上升。在通胀压力缺失、通缩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降息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缓解企业债务负担、降低坏账上升幅度的有效方式。虽然理论上贷款已经可以自由定价,但鉴于大约70%的信贷仍按贷款基准利率定价,降低贷款基准利率仍然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改革红利值得期待
分析人士认为,经济能够守住底线,意味着A股存在支撑,而融资成本的下行将带来市盈率的修复,改革深化则将给市场带来异彩纷呈的投资机会。其中,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走出去”战略、国企改革和土地改革尤为值得期待。
毫无疑问,改革还将是经济的关键词。今年以来,从金融领域、财政领域、国有企业领域到社会领域,诸多改革都在陆续进入实施阶段,并已经开始释放出新的红利。展望明年,国企改革是最大的亮点之一。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表示,国企要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必然要回应民间资本的诉求,要求国企不只是片面追求规模最大化,更要重视提升投资效益。这意味着,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会更多地向资本市场所要求的目标靠拢,整个A股市场投资价值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
分析人士认为,土地改革有望发挥“一石三鸟”的作用,一是有利于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二是农地的集中经营带来的农村劳动力解放与新型城镇化形成互动;三是土地改革、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农村土地价值的重估,这将提升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和扩大内需。
对于“一带一路”为代表的走出去战略,瑞银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李认为,这项志向远大的国家战略必然对未来中国经济及世界贸易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中国资本输出必然推动技术领先领域在全球加速扩张,相对看好铁路设备、能源设备、电信设备及汽车配件为代表的高端设备公司,以及“事件驱动”的基建建设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