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目标
2020年 公交出行分担率超60%
轨道交通为骨干,快速公交、有轨电车和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
成都公交优先发展勾勒出了这样的目标: 在中心城区,尽快建成“轨道交通为骨干,快速公交、有轨电车和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的现代大都市公共交通体系。
根据这样的目标,在2014年常规公交日均客运量510万人次、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80万人次、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36%的基础上,2017年底前建成170公里地铁基本网并承担300万人次以上日均客运量,常规公交日均客运量550万人次,公交出行分担率提升至45%。2020年全面建成包括292公里城市轨道交通主体网络、基于“三环十六射”的有轨电车及快速公交网络、按需全面覆盖的常规公交网络在内的现代立体公共交通体系,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60%以上。
而在二三圈层,也有各自的公交发展目标。二圈层加快建设“对外轨道强衔接、内部公交满覆盖”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三圈层则在对接中心城区及二圈层区(县)公共交通上加快建立“市域快铁为骨架、公路客运为主体”的快速直达运输体系。
财政补贴
去年亏损21亿 补贴机制将完善
完善乘车市民与政府共同分担的公交票价票制体系,建立制度化的财政补贴机制
过去几年,成都公交快速发展,每年中心城区新增投放公交车辆至少一千台,并陆续实行了刷卡五折、两小时免费换乘、社区巴士刷卡免费等惠民措施,这些背后都是巨大的财政投入。
据了解,仅2013年的城区公交运营亏损就达到21亿元,预计未来还将以每年5亿元以上的速度增加,但成都还没有形成制度化的补贴机制。此次改革后,将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完善乘车市民与政府共同分担的公交票价票制体系,二是建立基于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基础上的制度化财政补贴机制。
“以后,将不再是一事一议,而是建立制度化的补贴机制”。市交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前的补贴方式依据不够充分,方式不尽完善。以后将根据公众出行需求来制定地铁、有轨电车以及各层次公交线网的生产安全和服务质量标准,在这个基础上,相关部门建立起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成本监审机制,客观真实核定公交、地铁实际运营成本,根据核定的成本价和公交企业执行惠民政策后实际票价之间的差额,根据客流数据,按照据实、足额、及时的原则给予补贴,补贴还将和公交系统的安全优质服务水平挂钩。
协同发展
统筹多种交通工具的衔接方式
公共交通发展已经是一项“城市功能”,必须和城市规划、经济布局同步进行
在此次提出的建立公共交通发展长效机制工作中,首先是建立公共交通统筹协同发展机制。
“交通的问题,不能只是在交通一个方面来考虑和解决。”西南交大(微博)教授徐菱表示,在规划时,就应该考虑多种交通方式之间如何方便衔接,在多大范围内有效衔接。市社科院院长陈蛇也认为,公共交通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一项“城市功能”,必须和城市规划、经济布局同步进行。
市交委相关负责人坦言,公共交通不能就公交说公交,公交发展需要从顶层架构着手,统筹开展基于地铁、有轨电车、快速公交、常规公交以及市域快铁等于一体的公共交通整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
据了解,在提交专家讨论的工作方案中,统筹协同发展被列为重点。下一步将强化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建设、运营机制。在规划方面,将结合公园、医院等大型公共设施规划同步规划配套公交场站用地,结合地铁站建设同步规划公交接驳发车位,而在火车站、地铁站、长途客运站等交通设施建设中推进实现公交配套设施的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和同期投用。
公交场站
48块场站用地年底移交
市交委和公交集团将根据高峰、平峰、低峰不同客流特征,合理确定发车间隔,减少市民乘车久候现象;开展拥挤线路客流调查,深入分析客流特征,合理增加运力投放,高峰车内拥挤度2017年前降低到6人/平方米左右;推行大站车、区间车等灵活运营方式,提高车辆运输效率;推行规范化驾驶服务,强化车容车貌及场站秩序管理,提升公交优质服务水平;开行“定制公交”,为市民提供“一人一座、定时定点、快速直达”的差异化公交服务。
据了解,今年底前,48宗新增公交场站用地就将完成拆迁移交工作,随后就将加快推进新增公交场站建设,并在2017年底前全面实现场站公交功能,为运营调度及线网优化提供基础条件。
此外,快速公交也将迎来更多线路,结合三环十六射快速路网体系,成都也将组织快速公交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基本形成“环+放射”的城市快速公交网络体系。
地铁建设
适时启动第三轮建设报批
轨道交通的建设也将提速,在国家发改委批准成都地铁(微博)第二轮建设规划的基础上,适时启动地铁第三轮建设规划报批工作,为项目加快推进提供规划依据,地铁3号线二三期、5号线、6号线等项目前期工作也将同步加快推进。
根据建设进度安排,市交委将加快推动成蒲铁路、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建设,2016年前成都各区(市)县全面实现市域快铁全覆盖, 2017年底前,成都地铁运营(微博)里程达170公里,2020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292公里,城市轨道交通主体网络全面形成,同步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出行占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