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全球乳制品贸易1/3多的生产商恒天然的这个小小的举动,引发了中国乳业的巨大波澜。乳业上下游企业负责人以及乳业专家,都在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感叹:迎来寒冬的不只是新西兰奶农,还有中国乳制品全产业链上各环节。
那么,在即将到来的2015年,国内乳业会出现哪些新变化呢?
大牧场、奶农形势严峻
一位山东胶东半岛的奶农近日向本报记者称,目前部分乳企在当地的原奶收购价维持在3.5元~3.8元/千克,奶农不仅面临入不敷出的成本压力,同时还接到企业通知,要求更新设备,从养殖小区转型牧场,而这一切都需要奶农自掏腰包。
本报记者于今年9月底曾对胶东半岛奶农生存现状做实地调查,据当地奶农反映,自去年下半年,国内原奶价格因为奶荒一路攀升,今年2月份达到5.6元/公斤的最高纪录,但因为新西兰进口奶粉的冲击,国内原奶价格持续回落,乳企以“过剩”为由限价、拒收。
正当奶农们盼着春节前有所好转的时候,恒天然的调价举动浇灭了他们的希望。
北京普天盛道企业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雷永军认为,“这将对国内大牧场和奶农带来巨大冲击,2015年将因此进入冬天。”他介绍,目前国内有52个万头牧场,在建和筹建的达24个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国内上游奶牛养殖企业也不回避所面临的冲击,个别负责人曾多次向本报记者透露,新西兰进口奶粉让他们压力很大,并称几家大牧场一直在上书国家有关部门,呼吁减少进口,保护国内奶牛养殖业。
此外,出于成本考虑,目前国内乳业巨头正在把常温奶高端产品的奶源转移到海外,而这将进一步打击国内大牧场。
中小乳企面临生死存亡
上游压力传导至下游生产加工企业,有实力有条件的乳业巨头们开始转移阵地,纷纷布局海外,比如伊利、光明相继在新西兰建设工厂,利用当地物美价廉的原奶。
但毕竟这类企业占少数,留守国内的则是那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区域中小乳企。“不同于大企业,我们的话语权较弱,已有的优势也很难大声喊出去,所以一直在市场中处于防守状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东北区域乳企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是乳业整合期,不进则退,容不得中小企业喘气。
他认为,“2015年国内乳业将迎来剧烈整合,并不是以往那种温和的调整,一些中小乳企面临生存压力,会考虑是否继续做下去。”
今年6月,工信部、发改委等四部委制定的《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获国务院同意并转发。
方案称,国家鼓励符合生产资质条件的企业以资产和品牌为纽带,通过企业并购、协议转让等多种方式,开展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兼并重组。
雷永军认为,目前很多企业都在摸索,同时国内外资本也蠢蠢欲动,2015年婴幼儿配方乳粉领域可能会有几个并购大单。
不过,也有地方乳企相关人士反映,“一部分企业要么半死不活,要么欠债十多亿,每天都烧香拜佛盼着有人来兼并,但哪个企业敢接盘呢?”
上述地方乳企负责人称,没有特色产品和优势渠道,中小企业生存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缩。“虽然公司一直在谋划转型,进行渠道变革,但受制于资源和环境,企业能做的也很有限。”
国内乳业结构有望改善
长期以来,国内乳企为了做大做强,力推行销全国的常温奶,一来不受冷链和运输半径束缚,另外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调节生产。
这种战略保证了下游生产加工企业的游刃有余,如果进口奶粉价格低,就大量进口大包原料粉,如果国内原奶价格划算,则就地取材。
然而,这就注定了国内乳业上下游产业链利益传导的不顺畅,国内奶农屡屡受伤。
但雷永军预计,在2015年这种局面有望被打破,“明年巴氏奶企业数量会增加,3000~5000头奶牛规模的中小牧场会自发联合起来,与生产企业配套起来,主推自己的品牌。”他分析称,再把原奶供给乳企已经没有活路,因为每供给一公斤奶就意味着亏一部分的钱,所以接下来会积极与生产营销捆绑。
如果这种局面达成,全国各地也避免奶农杀牛退出。据本报记者了解,最近一段时间,山东、青海和东北等地已经有奶农不堪成本压力,倒奶杀牛的情况屡屡发生。
对此,乳业专家宋亮认为,保护国内奶源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低温产品,同时将低温价格与常温价格拉开,常温产品尽可能做到满足基本需求,而低温产品更加营养,低温价格高于常温价格,有利于掩盖国内原奶高价劣势。
他建议,政策层面需要对国内乳产品结构发展有一个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