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成都的版图中,围绕中心城区一共规划有7座卫星城,而且都囊括于成都的行政区划内。但这个格局可能马上要打破了,卫星城名单中或将纳入行政区划以外的城市。昨日,市人大代表张正红参加小组讨论时透露,成都将按照“双核共兴”的要求发展天府新城和中心城区,双核以后,成都的卫星城将怎样布局和架构?
1,关键词
确立双中心
单核变双核 城市结构改变
“以前说进城,就是天府广场、春熙路;也许10年以后到成都,别人会问,你是去老成都还是新成都。”昨日上午,小组讨论时,轮到张正红发言,他风趣地说。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构建以天府新城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快速通道体系。健全区域协调推进机制,携手资阳(微博)、眉山(微博)片区联动发展、同步崛起。“这会给成都带来很大变化。”张正红认为,成都由单核变双核后,城市走廊、城市结构将发生改变。目前,成都的快速交通体系是围绕老核来建设的。以成新蒲为例,它的快速通道是一下子通到老城区。显然下一步规划会做调整,例如未来新津(微博)、龙泉、资阳或眉山,它们的快速通道就得往天府新城修,而不是往天府广场修。
另外,轨道交通的规划也将随之改变。以前全部是围绕天府广场为中心构建的,呈米字形,加中环,包括很多放射性轨道通达各个区县,都是围绕这个中心,“以后要围绕另一个中心天府新城来建设,未来不会出现很多轨道动不动就修到天府广场来的情况,到天府新城也行。”
2,关键词
区域协调推进
携手资阳和眉山 联动发展
“为什么成都的《报告》里要写入资阳和眉山?经济的发展辐射带动作用,绝对不是以行政区划来限制的。”张正红说,例如四川东北部的部分城市,它们的经济发展规划是主动接受重庆的辐射,找重庆的产业配套,因为它的交通、物流、区域文化交流等比成都更有优势。以成都周边的眉山、资阳两地为例,虽然不在成都的管辖范围内,但规划时应该考虑主动接纳他们。
以前成都的城市群规划跟周边有矛盾和顾虑,成都怕产业流出去,他们也怕成都去抢。张正红认为,城市发展的原理是所有的要素资源一定是往中心城区聚集,如果能把交通全部打通,附加值低的一定会往周边流,高的往中间聚集,“不用怀疑,这就是经济规律。”除了卫星城格局改变外,各个卫星城自身的规划也要改变。张正红以新津为例,认为它们应该马上要增加规划,以后的快速通道怎么直接到天府新城、要思考新津的产业怎么跟天府新城的主产业配套而不是跟青白江(微博)和龙泉配套,很多方面都应该就近往天府新区(微博)靠,其它卫星城如龙泉也是一样。
3,关键词
独立成市
卫星城不依赖中心城 功能更全
不过张正红也认为,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研究长远,近期还是两边辐射都有,跟老城区的联系也还有,不能太理想化,“规划上要考虑的是,以后会逐渐转移到接受天府新区产业的辐射交流。”
他透露,今年就会对成都的空间结构变化进行实质性的运作,“规划的图就要改了,以前是一个圈,现在就要改成两个圈,但究竟怎么画还要进一步研究。”
未来成都卫星城的发展,将不仅局限于一个片区,会有更多宏观规划和思维,带动一个群体的推进。除了跟周边城市发展,要按独立成市,发展每一座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
“独立成市”在今年的《报告》中成为一个热词和新词。开辟卫星城的初衷,就是为了纾解中心城区的功能、人口、产业,而在周边建的小一点的城市。但是第一批建了后发现个问题:它们普遍功能不全,过度依赖中心城。
“独立成市的真正含义,就是应该有的功能都有。”张正红说,包括产业居住内部交通休闲休憩等都要齐全,居民在卫星城工作生活看病娱乐而不用去中心城。卫星城离不开中心城,但是要做到少跟中心城联系,两者要辩证地统一。
4,关键词
打造小街区
改变大社区模式 交通更畅
另一个涉及到城市空间结构改变的,就是“小街区规制”。它同样是今年《报告》中一个热词和新词。张正红说,目前国内很多大城市,前些年的误区是到处建设大社区,“大社区的好处是里面住着安静,不跟外界发生关系,围墙一围,小区里面的生活品质很高,但对城市的交通带来很多障碍。”
他以大石东路一个单位为例,面积一两千亩,把城市阻隔,如果车辆要走中间过就得绕一大圈,增加无效出行的交通量,到达性很差。如果中间有路,车流就可以分流了。这种社区在成都还比较多,让车辆只能绕大圈,徒增主干道的流量。
张正红说,一个小街区50亩、100亩,城市被划分成很多小方块,道路都要开放。 不过,小街区规制是在公共交通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张正红认为,建设它的前提是公交系统必须发达。他认为玉林片区就有点小街区的味道,但公共交通还没有彻底解决,导致舒适度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