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市场流动性出现紧张苗头之时,央行采用传统的逆回购工具和MLF这类创新工具释放流动性。但有专家认为,这种短期的流动性释放无法替代降准效用,达成向市场提供稳定流动性的目的。
近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央行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流动性调节创新工具(SLO、SLF、MLF、PSL)以及降准降息等多种手段调节市场流动性,并引导市场利率下行,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决策层也面临极大考验,尤其是怎样增强货币注入实体经济的有效性。虽然资金价格整体下降,可短端利率降幅高于长端,利率曲线陡峭化趋势明显。同时,考虑GDP平减指数连续两个季度为负,6月末为-0.5%,通缩风险加大,实际融资成本有所上升。
有专家认为,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原因也可能在于政策工具的选择。一方面,MLF、PSL这类创新工具,只能提供短期流动性,在经历了2013年“钱荒”以后,商业银行不愿以“借短贷长”的方式将这类流动性注入实体企业,而更多地是在同业市场内部循环。当然其中也有信贷需求疲软的因素。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只需要向商业银行缴纳的法定准备金支付较低的利率,而央行以传统的逆回购和MLF等创新工具向商业银行放贷所收取的利率远远高于前者。这直接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本成本,背离了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初衷。
与此同时,考虑到外部流动性条件,继续降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在不断提高。最新数据显示,7月末,央行口径外汇占款下降3080亿元,至26.4万亿元;金融机构口径外汇占款下降2491亿元,至28.9万亿元。今年前七个月,央行口径的外汇占款较上年末减少了6612亿元。而且,在此次人民币贬值后,由于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资本流出压力不容乐观。虽然短期资金供给可暂时缓解当前流动性压力,但考虑到对冲外汇占款减少的需要,仍要继续降准。
而且,相对于外向型经济的小国,大国经济强调内需拉动。一般而言,在大国经济对外贬值过程中,常配合对内宽松,利率水平维持低位,以支持内需扩张。故此,降准降息的概率也较前提高。
据国信证券测算,综合考虑外汇占款下降、财政性存款回笼、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等基础货币吞吐渠道,截至7月末,银行体系超额准备金率水平自6月的2.5%快速下降至2%附近,创年内新低。之所以没有引发货币市场剧烈波动,主要在于货币市场融资需求明显下降。
中金公司判断,从稳经济以及避免引发资金利率上升的角度考虑,预计未来一个月内央行可能再度主动注入流动性。民生证券认为,目前大银行融出资金意愿收敛,在银行间层面已导致流动性偏紧,且压力有从短期限向中长期限传导的趋势。未来在人民币汇率压力稳定后,央行将有充足动力通过降准对冲资本外流压力。
创新货币政策工具难以替代降准效用
日期:2015-08-21 09:30 点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