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厂家小额批发10年老茶安溪铁观音
日期:2010-10-25 08:53  点击:5
价格:未填
供应:99999
发货:3天内
  茶禅一味 、 禅茶一味 的字样随处可见,可是何谓茶禅?禅茶何味?   禅茶是指通过对茶的体认和感悟而进行禅修的一种法门,也是依照禅理佛法来演绎的一种茶道。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可见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可以茶喻禅,以茶行禅,以茶悟禅,以茶参禅;也可以禅释茶,以禅施茶,以禅品茶,以禅释茶。    茶禅一味 的由来   人们一想到禅,脑际往往会闪现出一幅人在大树下或草木间打坐、静虑的画面。这种 人在草木间 的意象正是汉字 茶 的构字法。如同看图解字一般, 茶 字形象的构字法对抽象而奥妙的 禅 作了最通俗易懂的注解。茶实现了人与草木最原始的交流,禅则实现了人与外界最和谐的交融。殊途同归,茶和禅都为人类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找到了一条捷径。这也说明了茶和佛、茶和禅之间虽素昧平生却似曾相识,这就是 禅茶一味 的最初因由。   茶之为饮,发乎中国上古时代的神农氏,距今七千多年。佛问世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距今二千五百多年。茶和佛第一次结缘于两汉时期。据古代《天下大蒙山》碑记:西汉甘露三年(公元前53年),吴理真就在蒙顶山种下了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东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并修建了天盖寺和智炬寺,亦佛亦茶,首创 茶佛一家 ,被尊为甘露禅师。   及至唐代,在寺院长大的陆羽写就《茶经》,为中国第一部茶书,茶风由此日盛,茶登上 国饮 的位子。唐末五代,河北赵州禅师以 吃茶去 的机锋接引弟子,开创了禅茶文化之先河。与此同时,在南方,武夷扣冰古佛同样深谙 吃茶 之道,教化闽王 以茶净心,心净则国土净;以禅安心,心安则众生安 ,首倡以茶治国。引茶入禅,引禅入茶,茶和禅完美结合。 宋代圆悟克勤禅师,在湖南夹山著就禅门第一书《碧岩录》,并悟出 茶禅一味 之道。日本荣西禅师将《碧岩录》和 禅茶一味 墨宝传入日本,后经一休宗纯、村田珠光、南浦绍明、千利休诸禅师的发扬光大,渐渐形成日本茶道。在本土,圆悟禅师弟子大慧宗杲禅师将 茶禅一味 的理念带回余杭径山寺,大兴茶禅之风,再次吸引日本昭明等禅师前来 取经 ,学习寺院的茶礼、茶宴以及植茶、植茶技艺。彼时产于武夷山下建窑的茶具兔毫盏传入径山,再从径山传到日本,被误称为天目茶碗,即是日本茶道源自中国禅茶的历史见证。同时,大慧法嗣道谦禅师(武夷山五夫人)把 茶禅一味 的思想传播到南宋的文化中心武夷山,与当地的 三教 (儒、释、道)文化以及悠久的茶文化进一步碰撞、融合,提炼出儒家之正气、道家之清气、佛家之和气、茶人之雅气,糅合成以 正、清、和、雅 为核心理念的中国禅茶文化。   《续茶经》记载: 武夷造茶,僧家最为得法 ,明末清初,武夷山茶僧们发明了乌龙茶。甘浓郁馥、经久耐泡的乌龙茶为工夫茶提供了 有米之炊 ,为工夫茶道的形成与传播创造了物质条件。而工夫茶作为茶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华人世界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进而影响着人类的人文进程。 茶禅一味 结出了绚丽多彩的 舍利子 。 因此,中国禅茶文化发端于蒙顶,启蒙于赵州,开创于夹山,实践于径山,而最终完善于武夷山。   茶是佛的化身   大乘佛法普施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精神,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了度化众生,佛化身千百亿。因此,一切事物都可以被视为佛的化身。茶自然也是佛的千百亿化身之一,为众生解毒、解渴、净心养性,最终让众生觉悟成佛。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片树叶能承载起无穷的自然之道,人通过喝茶取得与自然界的沟通,获悉宇宙的真理,最终可悟得佛性。从茶道中也能感悟人生,一泡好茶要经过诸多工序的磨难,经开水冲泡,才酿成茶汤,历练出清香。人生也是如此,需经历磨难方可成长,历经修行终可成佛。   试看,那些信佛的国度,茶事兴旺;那些饮茶的民族,佛法昌隆。佛法从印度传入中国,泽被茶叶故国;茶叶从中国传到印度,惠及佛法故乡。佛法和茶叶使得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互通有无,使得茶叶故乡成佛法最盛的国度,佛法故乡变成茶业最兴的国家,进而带动邻国茶佛两旺。佛教盛行的斯里兰卡是世界上人均产茶最多的国家;茶道风行的日本、韩国,佛法兴盛。第一个种茶的人是僧人,第一本茶书写于寺庙,最好的茶也都产自寺庙(如龙井茶出于龙井寺、大红袍源自天心寺、云雾茶产于庐山东林寺 )这些都是 茶佛一家 最真实的写照。 茶是菩萨的心肠    菩萨 的全称是 菩提萨? 。 菩提 是觉悟的意思, 萨? 指有情众生; 菩萨 就是觉悟有情众生,也即普度众生。菩萨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以慈悲心度化一切众生,引导众生实践六度,终得解脱。片片茶叶如同菩萨六度波罗蜜的片片舟楫带领众生脱离苦海,同登彼岸。 六波罗蜜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茶遇水舍身,而成茶饮,供养世人,就是布施波罗蜜;茶香四溢,犹如戒定真香,就是持戒波罗蜜;忍受采摘揉捻、高温炒焙、开水冲泡,就是忍辱波罗蜜;助禅去睡,提神益思,就是精进波罗蜜;和敬清寂,茶味一如,就是禅定波罗蜜;行方便法,净心导和,就是智慧波罗蜜。   茶是罗汉的自在   《法华经》云: 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茶叶经热水之冲泡,荡涤尘嚣,洗净铅华,无染清净,了断烦恼。茶漏滤出尘渣,流下自然汁液纯正茶水,象征罗汉诸漏已尽,证无漏智慧,得法喜禅悦。茶味由浓而淡,直至无味,诚如万有一空,诸有皆尽。施茶之道,无有分别,平等对待,提起放下,心无 他在 ,而得自在。     茶是僧人的隐忍   茶是忍耐的象征,从采摘、做青、揉捻、焙火、冲泡,直至最后被喝掉,身经万般折腾,却能始终隐忍。佛陀涅?后教化弟子以戒为师,茶可 涤随眠于九结,破昏滞于十缠 ,因此出家人多喝茶,便能增加忍耐性。以茶助戒,益于修行。每当五蕴之火上来的时候,喝一口茶,往往能把火气降灭于未燃。   茶是凡人的人生   无论是大俗的 柴米油盐酱醋茶 还是大雅的 琴棋书画烟酒茶 ,中国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茶。以茶喻人,古来有之,精辟莫过苏轼的 从来佳茗似佳人 之喻。佳人往往红颜薄命,佳茗又何尝不是?女为悦己者容,茶为知己者死。自古才子爱佳人,从来雅士尚品茶。好茶期待好水,期待会泡茶的人,更期待好人喝。以人喻茶,也不少见,如《晚甘侯传》《叶嘉传》,洋洋洒洒,蔚为大观。人生得失尽在杯中,苦涩甘甜渐次展现。举起杯也举起了欢乐忧愁,喝下茶也饮尽了悲欢离合,放下杯也放下了恩怨情仇。苦尽甘来,起起落落,个中滋味,唯有自知。《红楼梦》以 千红一窟 为最好之茶,喻示人间纵然万紫千红,终归难逃一哭,参透茶味人生,概括无差。   茶韵禅机   岩茶有岩韵,铁观音有观音韵,绿茶有幽韵 茶韵之说素来已久,那么什么是茶韵呢?恐怕没有一个人能真正说得清楚。真正的喝茶是要调动全身的官能来参与的,用眼睛去鉴赏茶色,用耳朵去听高冲低泡的声音,用鼻子去闻氲氤的茶香,用舌头的味蕾去品尝茶味,用双手去泡茶、沏茶、倒茶、举杯,再通过眼、耳、鼻、舌、身把末梢的官能感觉传递给心灵(意),在心里把对茶的颜色、声音、香气、味道、触感的结果进行整合而产生一定的意识(法),最后在心里所意会到的就是我们常说的茶韵。茶韵产生的流程正是佛法中 六根 (生理)对 六尘 (物理)的摄受而产生 六识 (心理)的过程。 关于茶韵的描述不胜枚举,但大都停留在感性的认知。如清代学者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把武夷茶的韵用 香、清、甘、活 四字来概括。这无非从色、声、香、味去记录官能感受,并非真正的茶韵。他又说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这 悠然心会 、 难与君说 的 妙处 才是真正的茶韵。既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所有的文字描述和语言记载都是不准确的、不全面的。如苏东坡形容建茶 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 、乾隆皇帝 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 的诗中都提到武夷茶中有 骨 的存在,后人因此把岩茶的韵定位为 岩骨花香 。花香能闻出,但茶中之 骨 为何物?无人知晓。   如果一定要在文字中寻找茶韵的记载,卢仝的《七碗茶诗》倒可以管窥一二: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但是,喝茶能喝出 两腋清风生 、 乘此清风欲归去 感受的能有几人?再者,这种茶韵只是一己的心领神会,他人并不一定能感同身受,往往不为他人所信。茶韵和禅机一样都是不可说、道不明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一定要拿来说,那未免有诱导或心理暗示之嫌。 当年大慧禅师把号称禅门第一书的《碧岩录》雕版付之一炬,就是主张禅在悟,而不在学。禅的感受正如 禅 字 示单 的构字之意,是一种很单独的、很个体的。同样,茶之韵乃人在草木间的感受,浓淡由己,冷暖自知。
联系方式
公司:厦门市思明区茶禅一味茶文化推广中心
发信:点此发送
姓名:吕素芳(先生)
电话:86 0592 5312202
手机:13859917748
传真:86 592 5312202
地址:中国 福建 厦门市思明区 厦门市思明区员当路(港龙花园)62号之三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07/01 02:03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