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昌盛铜雕
起订:1公斤
供应:800公斤
产品品牌:昌盛铜雕
产品型号:1
材质:黄铜
产地:河北
造型:人物
雕刻工艺:其它
材料来源:人造
流派:北方派
制作方法:纯手工
产品编号:15
是否提供加工定制:是
送礼对象:送客户
使用场合:商务公关
佛教建筑包括寺院、石窟、塔、经幢、石灯等五个部分。寺院为佛寺之通称,乃安置佛像并供僧尼止住以修行佛道之处所。有各种异称,如寺刹、僧寺、精舍、
道场、佛刹、梵刹、兰若、丛林、栴檀林、檀林、绀园等。相当于寺院一语之梵语有viha^ra,sam!gha^ra^ma 等,前者音译毗诃罗,意译住处、游行处;
后者音译僧伽蓝、伽蓝,意译众园。然均可译作‘精舍’,意为精炼修行者之居舍。另有兰若,为阿兰若之简称,又作阿炼若、练若,为梵语aran!ya之音译,
意译无诤、空闲处,意指远离村落之安静而适合修行之场所。亦有称寺院为‘刹’者,刹,系梵语laks!ata^(幡竿)之讹译,因一般均有于佛堂前立刹之风俗,
故称寺院为刹。
古代印度的佛教寺院建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精舍式,一种是支提式。精舍式的寺院建筑,设有佛殿、佛塔、僧舍、园林等;支提式是指依山开凿的石窟,
现存最早的古印度佛教石窟是巴拉巴尔石窟群。这两种形式的佛教建筑,都随着佛教的汉传,传入了我国汉地。
印度最早之寺院,为佛世时设于中印度王舍城之竹林精舍,及舍卫城之祇园精舍。由古寺院之遗址得知,一般佛寺多于中央设方形佛殿,外围设僧房,
佛殿正面之内阵即安置佛龛。建筑材料有石、砖、木等三种,建筑形式有佛堂、僧房、塔婆之分,而仅塔婆有若干尚保存完整。
据大宋僧史略卷上创造伽蓝条所载,我国寺之名称,源于官方所设以接待四方宾客之鸿胪寺为馆;西域僧东来后,多先以鸿胪寺为馆,再移住他处,后遂称僧尼所住之处为寺
。我国有僧寺之始,一般均谓溯自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造立之白马寺。北朝时期,又开始有以浮屠(即佛塔)来代指寺庙的。
塔这个佛教建筑也是来自印度,据说,公元前220年左右阿育王选择在桑吉高地隐修,不仅建造了阿育王塔,还建造了最大的一座Stupa(塔、方坟),
这类塔都是用来埋葬佛陀或圣徒舍利(Sarira,遗骨)的,都是半球形的。基本的特征就是单纯浑朴、完整统一,有一种很肃穆的纪念性。渐渐地,
桑吉塔也脱离了坟墓的含意,成了佛教纪念性建筑。
到了中国,塔的含意又进一步扩大,凡储藏舍利、佛像之地或者高僧坟墓之上的建筑物,一般都具有塔的一般构造特征。中国佛塔多以楼阁式和密檐式为主,既有木结构的,
也有砖木结合的。中国佛塔是佛教建筑中最成功的典范,样式和营造手法多样,现存保存完好的各类佛塔也有很多。通过不同时期佛塔样式的比较,
也可以看出佛教中国化的演进。嘉兴历史地标“七塔八寺”中唯一一件大件实物遗存——真如塔刹,最终“定居”在嘉兴市博物馆。
重建于清顺治年间的真如塔,也可以看出佛教中国化的演进。嘉兴历史地标“七塔八寺”中唯一一件大件实物遗存——真如塔刹,最终“定居”在嘉兴市博物馆。
重建于清顺治年间的真如塔,
是嘉兴历史上知名的地标性建筑之一,而其塔刹,又是真如塔的重要标志。1959年时,由于塔刹倾斜严重,于是被拆下放置他处。由此,也开始了真如塔刹3次迁址的经历
:先被放置在紫阳街结核病防治所内,后被迁移到人民公园东面的一块区域内,再后来被放置到人民公园的土山上。
经过300多年风吹雨淋的“生活”,
真如塔刹全身已锈迹斑斑,而从塔上拆下安放到地面后,真如塔刹还遭到了不少人为破坏。塔刹上“×××到此一游”的字迹比比皆是。去年10月,经过有关部门的协商
,嘉兴市博物馆最终将真如塔刹“搬回家”。
据介绍,真如塔刹运到博物馆后,省化工研究所的专家就开始进行保护性修复。为了更好地展示真如塔刹的原貌,
塔刹分内外两个层面,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进行保护。研究所原有的保护技术会改变实物颜色,所以只在塔刹内部使用;而外部透明的保护涂层原料,
则是化工研究所专门为了保护真如塔刹而研制的。“新旧保护技术,一个保护期长,一个可以展示实物原貌,我们各取所长。”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
真如塔刹高12米,重约15吨,这个重量对承重基础坚实程度的要求非常高。为了能让真如塔刹安装后稳如泰山,嘉兴市博物馆专门在中心大厅位置新建了混凝土基础
,并加固了大梁。在施工中,因为大梁上出现了很细微的裂缝,为了证实这个大梁确实可靠,工程人员专门进行了抗压试验,经24吨重的压载物考验
,各种仪表全程监测。
已经完成的底座,用100多块青砖砌成。这些砖全部是原来的真如塔塔砖,很多塔砖上都刻有文字,像“真如塔砖”、“××捐砖一百块”等字
,清晰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