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400001条
性:寒 | 产品形态:条 |
性状:条 | 产品属性:无脊椎类动物 |
品名:蜈蚣 | 产地:湖北 |
炮制工艺:晒制 | 用途:中药制药原料 |
味:辛 |
蜈蚣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
,中风口,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等证。
现代临床上还用于治疗结核病(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肋膜炎、肺结核、散发
性结核、骨结核、乳腺结核及颈淋巴结核等),癌症(食道癌、乳腺癌、皮
品名 蜈蚣 产地 湖北襄樊
产品属性 无脊椎类动物 味 辛
毒性 有毒 产品形态 段
炮制工艺 晒制
名称:蜈蚣
类别:平肝息风药
拼音:WU GONG
别名:吴公、天龙、百脚
药用部位:干燥体
药材性状:本品呈扁平长条形,长9~15cm,宽0.5~lcm。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
全体共22个环节。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
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一对,前端两侧有触角一对。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
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
两条纵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节两侧有步足一对;
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一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
易脱落。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
栽培要点:
产地:江苏、湖北、湖南
采收加工: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
喁,半身不遂,伤风,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温;辛;归肝经;毒
功能主治: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
喁,半身不遂,伤风,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g(1~2条);研末,每次0.5~1g;或入丸、散。外
用:适量,研末撒或油浸涂敷。
禁忌: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血虚生风及孕妇禁用。
蜈蚣的作用:
1、抗肿瘤作用:蜈蚣提取物对动物移植性肿瘤有一定作用。
2、抗菌作用:本品水浸液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体外试管
法表明,本品水浸液,乙醇、乙醚提取液对葡萄球菌,八叠杆菌、绿脓杆菌、白
色念球菌并不显示直接的抑制作用。
3、促进免疫功能: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服药前血清IgG和E玫瑰瑰花环形成
率分别为0.034 0.025mg/L和0.213 0.022mg/L。服蜈蚣后,血清IgG和E玫瑰花
环形成率明显升高,早晚唾液中IgG、IgA均高于正常人P 0.05,0.01。
【功能主治】祛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主惊风,癫痫;痉挛抽搐;中
蜈蚣是节肢动物。又名天龙,因足很多,别名百脚虫、千足虫、百足虫、金头蜈蚣
、多棘蜈蚣、黑头蜈蚣,主产于湖北、浙江、江苏、安徽四大产地,其次湖南、河
南等也有分布。
身体又扁又长,大约有12厘米左右,金黄色的头上长了一对细长的触角和一对单
眼,嘴是由一对大颚和一对小颚组成。身体由21节组成,背面是暗绿色,腹面是
黄褐色,每节上都生长着一对足,第一对称 颚足 ,足上有发达的爪和毒腺,
最后一对向后延伸像是尾。
蜈蚣生活在腐木和石隙中间,行动十分敏捷,每当晚上外出捕食小动物,白天闭
门不出。我国各地常见的是少棘蜈蚣。蜈蚣在中医学上有重要的医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