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传统手工木圈箩,马尾箩,人工张箩,老艺人手工活
日期:2014-05-13 10:09  点击:649
 
 
价格:0.00/个
品牌:天瑞丝网
供应:45000个
发货:2天内
张箩匠,数哪里,先是梁庄后高壁。走街串户靠手艺,换底修笼拴簸箕。 箩,是箩面用的。眼下的年轻人已少见这种东西了。商务印书馆1997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上把箩释为:“一种器具,在木框或竹框上张网状物,用来使细的粉末或流质漏下去,留下粗的粉末或渣滓。”箩是圆的,先用柳木或杨木加温捏成箩圈,然后用箩底(网状物)镶嵌在底处,就成了箩。箩底亦有多种,有麻丝箩底、钢丝箩底也有马尾毛织的。开箩铺需要全活,不但会木工还得是半个竹匠。“于今已改丝纶美,他日还着布络精”。张箩是个细活,先用竹条围着箩圈底一指处镶一圈儿,然后铺箩底,再用竹条把箩底嵌紧。技术就在这嵌箩底上。有钱氏箩铺张的箩装上五斤麦麸不“兜”形,箩底仍是平的。尤其钱氏张的大粉箩,下粉条用的,一下能盛几十斤,而且还可以用手捋。除此之外,钱氏箩见水不走形,箩底仍是紧绷绷。框底光滑,箩起面来省力又见工,颇受众人青睐。文化大革命前,乡间吃面主要靠石磨。有了粮食,要想吃上面,推磨是必不可少的“工序”,就是用石磨、石碾将囫囵粮食压碎、碾碎,于是,或者是晚饭后、或者是一大早,家里的姑娘、媳妇,甚至儿童学生,就“上套”了,抱着根推碾(磨)棍子,围着个磨台、碾盘一圈一圈的,做着重复的转圈动作,一不使劲,它就停下。石磨现在更少见,圆的,多用红石凿成,上面一扇,下面一扇,中间有脐儿。上扇磨有上磨眼,粮食倒在上面,绑上木棍或人推或牲畜拉。过去镇上也有磨坊,磨坊里的对联是这样写的:  石齿粼粼,星移物换  金粳粒粒,粉碎花消还有:  乾坤有方能旋转  牛马无知亦效星就是说,磨是圆的。“推移方有粉,圆转本无环”。《孟子·离娄》曰:“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世上有了磨,相应就有了箩。等粮食压碎了,碾碎了,还必须用到一样特别的工具—— 面箩,用面箩将粮食分离出面粉和麸子,面粉人吃了,麸子用来喂猪喂鸡。小麦磨后要进行箩面,箩面的工具叫“箩”,箩有大小两种,大的如面盆,箩由箩帮、箩底组成,箩帮大都由柳木、梧桐木制成薄板,弯成圆形,俗称为箩圈。箩圈的底面由马尾编成的细网(现在多用尼绒),叫作“箩底”。又以箩的网眼大小,分“粗箩”与“细箩”。箩面时,先备一个大盆或大缸,用一至两根木棍置于盆内(缸内)的上方做支撑,把箩置于木棍上,放进磨好的麦面,来回拉动箩,白生生的细面就落在盆(缸)内,为了饮食的需要,第一遍箩下的面,叫“细面”“头遍面”,第二遍箩下的面叫做“二面子”“二箩面”。头遍面是精粉,大都用于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也称公事)、打墙盖屋、招待客人、祭祀敬天等,特别到春节,家家几乎都要推磨箩面,忙乎过年的情景十分壮观。那个时候,家家有面箩,而且大都有有好几个,粗的、细的……。家庭必需品,家家日常需要,家家必备,需求量挺大,市场不小,因此每到春秋农闲季节,张箩的手艺人就走街串巷,给大家张箩,挣个辛苦钱、手艺钱。以后农村逐渐有了电,有了电磨,粮食加工成了机械化,面箩也就逐渐退出了市场。传统手工制作的木边圈箩箩分为粗、中、细三种。按箩面织品的目数决定。箩有圆形和方型。箩分为箩底和箩圈。箩底是丝织品,尼龙,镀锌铁网,不锈钢网,冲孔网。箩圈也就是是箩壁,是用薄板捏成的,有杨木,柳木,水曲柳木。箩圈的直径:15--100公分(厘米),箩圈的高度:5---50公分。圈箩的目数:网孔在0.025mm---10cm都可以做。箩圈的表面: 原木颜色,喷烤漆,
联系方式
公司:安平县天瑞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发信:点此发送
姓名:李德强(先生)
电话:5288076
手机:0318
传真:5288076
地址: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和平东路39号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01/08 23:49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