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3年4月11日央行发布数据显示,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3.61万亿元,货币存量首度超过百万亿元。
广义货币供应量首超百万亿 货币超发论再引喧嚣
昨日央行发布数据显示,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3.61万亿元,货币存量首度超过百万亿元。近年来有关内地货币超发的讨论不断升温,一季度广义货币“存量超百万”或再度引“超发论”一波喧嚣。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11日公布《201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报告数据显示,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0.5个和1.9个百分点。
央行此前公布数据显示, 2012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97.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8%。比较可以看出来,今年年初,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幅超15%,远高于去年13.8%的平均增长速度。
近年来,中国M2存量呈现“加速度”上涨态势。2000年时,M2约为13万亿元,至2008年还未达到50万亿,但近五年来M2的增长上演“狂飙突进”的一幕:2012年已达97.4万亿。
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的另一个特征是,M2增速持续大幅高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造成M2存量占GDP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而2012年M2占GDP之比逐渐攀升增长到目前的近190%,引发市场关于货币超发、物价上涨的热议。
高企的广义货币存量、较快的货币存量增速必将引发市场对“货币超发”的疑虑。随着M2的“破百”,M2与“货币超发”“房价上涨”等联系起来,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周小川驳斥“货币超发推高物价论” 货币政策强调控通胀
近年来,关于人民币是否超发的话题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有关内地货币超发及其可能衍生恶性通胀的讨论不断升温,对此,央行行长周小川曾多次表态予以驳斥。
受经济复苏乏力、主权债务飙升、全球贸易增长低迷等因素影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祭出“量化宽松”大旗。尽管我国并没有采取主动增发货币的措施,但从广义货币M2存量和增量来看,我国广义货币M2存量和增量均居世界第一。
2012年,中国的M2接近GDP的1.9倍,在国际上处于较高的水平。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刺激计划之后的高通胀,被当作“货币超发”的后果。
周小川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过往10年中国M2/GDP有所提高,在他看来,客观原因在于我国处于市朝转轨时期,货币化进程加快,但也确实反映了中国经济金融结构中储蓄率过高、直接融资发展不足等现实问题。
面对高额M2引发突发通胀的担忧,周小川解释道,如果央行能够控制M2的增长率,将其保持在合适的水平,就不会导致突发性的物价上涨,因此M2的总量和“堰塞湖”不是一回事。
周小川还指出,今年定13%左右的广义货币供应量预期增长目标,如果与去年和前年实际实现的数字相比,应该是趋于更紧一点,这表明今年货币政策对于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强调。周小川指出,中央银行高度重视保持低通货膨胀的目标,“货币政策有四个目标,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央银行最强调的还是物价稳定的目标。”
新闻资料:
周小川三度表态驳斥“货币超发论”
2013.3.13
周小川: M2并非“堰塞湖” 货币政策强调控通胀
截至今年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已经逼近百万亿。市场对货币超发争议颇多,也有媒体将巨额的M2形容为“堰塞湖”。
对于高额M2引发突发通胀的担忧,央行行长周小川3月13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回应,如果央行能够控制M2的增长率,将其保持在合适的水平,就不会导致突发性的物价上涨,因此M2的总量和“堰塞湖”不是 一回事。
周小川称,两个因素导致我国M2/GDP的比重较高。一是国民经济中的储蓄率在全球来讲相对较高;二是我国间接融资比重较高,大量资金从银行存款变为银行贷款。
但从国际范围看,我国的M2/GDP并非最高,日本等其他国家均高于我国,这些国家并不见得就有高通胀。“日本迄今还在担心通货紧缩,还在力求走出通缩。”周小川说。
周小川在3月13日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央银行历来高度重视消费物价指数。因此我们打算通过货币政策等其他措施,希望能够稳定物价、 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周小川指出,中央银行高度重视保持低通货膨胀的目标,“货币政策有四个目标,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央银行最强调的还是物价稳定的目标。”
周小川说,从数量上来看,今年定13%左右的广义货币供应量预期增长目标,如果与去年和前年实际实现的数字相比,应该是趋于更紧一点,这表明对于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强调。当然历史上货币政策也有过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提法,那是朝比较紧的方向强调。当前的提法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就是比较中性的取向。
2012.11.18
周小川回应货币超发质疑:“凡药三分毒”
2012年1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论坛上发表演讲。周小川对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时超发货币做出解释。
周小川称,中国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经济,于是采取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吃药肯定有一点副作用”,如果当时退出政策再快一点效果可能更好。
“大力度防范危机的调控,叫凡药三分毒,吃药肯定有一点副作用,为了防止副作用后面的展现,我们要强调适时退出。”周小川说。刺激政策之后,中国率先强劲复苏,但通货膨胀也由此抬头。
2010年11月,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剑不过,周小川也坦承:“现在回顾起来,如果能够再做快一点,也许更好一点。当时争论是非常激烈的,关键在于前瞻性判断并不容易。”
2011.3.18
周小川驳货币超发推涨物价论 称两者无必然联系
2011年3月18日周小川在中国人民银行第69次学术讲座上发表讲话《中央银行治理研究:议题与要点》,其中就谈到大家热议的“货币超发”问题。针对近年时常有人提出中国“货币超发”这一概念,并将它解释为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周小川提出了不同看法。
周小川指出,在中国,“货币超发”这个说法,接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所谓“非经济发行”的概念。非经济发行指超过实体经济需要量的货币供应,经济发行则指货币供应量正好符合实体经济需求。由于过去中国所统计的实体经济只涵盖物质部门,不包括服务业,所以,随着市朝程度不断加深及经济快速发展,货币供应量很快就超过当时统计口径的“实体经济”的需要,表现为超经济发行,即所谓“货币超发”。但实际上,货币供应不仅是满足实物经济的需要,还需满足服务业及金融市场的需要。
周小川还指出,由于多数研究和实证检验证明,调控货币供应量与中央银行保持物价稳定的目标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货币供应量这个指标,在西方学术界基本上已被弃用。(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