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根韵堂《宫里贵妃》黄杨木雕
日期:2014-08-14 13:55  点击:872
 
 
价格:未填
品牌:根韵堂
供应:1
发货:10天内
1简介   黄杨木雕最早作为立体雕刻的工艺品单独出现,供人们案头欣赏,目前有实物可查考的是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李铁拐”像,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明清时期,黄杨木雕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手工艺术风格,并且以其贴近社会的生动造型和刻画人物形神兼备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内容题材大多表现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八仙、寿星、关公、弥勒佛、观音等。晚清民国以后的黄杨木雕圆雕小件以其古朴而文雅的色泽、精致而圆润的制作工艺,且适宜把玩和陈设等特点,一直深受收藏者的喜爱,而朱子常的黄杨木雕作品更是收藏界梦寐以求的精品。 2起源      用黄杨木雕刻而成的木雕。 黄杨木雕产于浙江、福建、上海、江苏等地,其中以浙江温州和乐清为最著名。浙江黄杨木雕发源于乐清县,约始于清代中叶民间元宵节盛行的木雕龙灯骨架上的小型佛像,以及用于建筑、家具装饰的浮雕花板。光绪年间(1875~1908),著名温州木雕艺人朱子常对黄杨木雕加以改进和提高,使黄杨木雕从附属的装饰件发展成为艺术欣赏品。朱子常以雕刻佛像、婴儿游戏题材见长,神态自如,刀法细腻,不留凿痕。其婴儿游戏,“凡(一)百儿,各具一面目,无一类似者,态亦各殊。”朱子常的“济癫和尚”作品获1910年南京南洋劝业会优等奖和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博览会二等奖。20世纪30年代初,浙江温州和乐清的黄杨木雕逐渐兴盛,并且开始出口。当代著名的艺人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润周、王凤祚及其子王笃纯、虞定良、陈志云、张始周等。叶润周出身于祖传四代的木雕世家,以雕刻弥勒佛见长,并著有《黄杨木雕技法》。王凤祚的“苏武牧羊”作品,曾在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上展出。 黄杨木是一种珍贵的木材,生长缓慢,纹理细密,质地坚韧,色泽光润,如同象牙,适宜精雕细刻,且便于长期保存。黄杨木雕的工艺主要有设计、选料、雕刻、粗坯(人物整体造型)、细坯(四肢、脸部、衣纹等)、修光、打磨、刻纹、上清漆、配底座等。木料一般选用具有四五十年树龄的黄杨木,以形状直而圆、无节疤、树皮细匀、木纹细密、色泽嫩黄者为上。雕刻时,由上至下,由前至后,由表及里,由浅至深地循序渐进。修光是细致地刻画人物,并注意刀法,使之线条流畅。打磨是用细砂纸顺木纹摩擦,消除凿痕,使之光洁。刻纹是刻画头发、眉、胡须、兽毛、服饰图案等。上清漆是在作品上涂饰清漆和香蕉水的混合溶液,不仅光亮,而且起到保护作品的作用。雕刻的技法有镂雕、圆雕、浮雕、线刻等,以圆雕为主(见雕塑工艺品)。 3溯源发展   黄杨木雕因所雕刻木材是黄杨木而得名。黄杨木生长缓慢,四五十年的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所以有“千年难长黄木”、“千年黄杨难做拍”(乐器中的一种拍子)的说法。相传最早是由一位雕塑神像、佛像的民间艺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才发现了黄杨木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加象牙,年久色渐深,古朴美观,硬度适中,是一种雕刻小型圆雕的最佳材料。 4发明   相传黄杨木雕是清末一个名叫叶承荣的放牛娃发明的。叶承荣      是浙江乐清县人。一天,他在村头的一座庙里玩耍,看到庙内有一个老人正在塑佛像,他一下子被老人的技艺所吸引。他索性跑出庙外,将牛拴在树上,挖来了一块很有粘性的泥巴,坐在庙口,偷偷地学着堆塑。老人是当地一位很有名气的民间艺人,看到叶承荣聪明好学,就将他收为徒弟,教他圆塑、泥塑、上彩、贴金及浮雕等五种技艺。他进步很快,一年后,就掌握了这一种技艺。一天,叶承荣在乐清县宝台山紫霞观塑佛像,观中道人折来一根黄杨木,请他用黄杨木雕一支如意发簪。在雕刻的过程中,叶承荣发现黄杨木木质坚韧,纹理细腻,色彩光泽均为其他木质所不及,是用于雕刻的好材料。从此,他开始用黄杨木雕刻作品。就这样,中国民间艺术园地中的黄杨木雕诞生了。叶承荣于清道光二十年前后所作太上老君像,是近代温州黄杨木雕的第一件传世作品。以后,叶家此艺代代相传。 5兴起      温州的黄杨木雕创始于宋、元,流行于明、清。乐清木雕门类齐全,在秉承传统、保持黄杨木雕的原有风格和神韵的基础上,大胆突破,推陈出新,已由“单体雕”发展到“拼雕”“群雕”,由普通“圆雕”发展到“劈雕”、“根雕”,技艺更趋精湛,作品更臻完善。 黄杨木雕的主要产地是在浙江的温州和乐清,乐清是发源地。黄杨木雕起源于民间元宵节时盛行的“龙灯会”上木雕龙灯装饰的木雕小佛像。至清末发展成为以精细见长的优美的工艺欣赏品,供人们案头摆设。作品受清末文人画的造型风格和线条影响,具有刀法纯朴圆润,细密流畅,刻画人物形神兼备,结构虑实相间和诗情画意的特色。内容题材大多表现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八仙、寿星、关公、弥勒佛、观音等。   由于温州地区接近山林,艺人们可以就近取材,这对黄杨木雕的发展又起了很大的便利和推动作用,经过世代艺人们的不断努力和钻研,最终形成了黄杨木雕优秀的传统风格和传统技法,其中最典型的要数镂空技法,它是形成黄杨木雕作品形象生动,玲珑剔透的主要技法,在《天文散花》、《红绸舞》、《哪吒闹海》这类题材上,它被体现得最为充分与完善。   温州地处东南沿海,海外交通极为方便,自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后,已开辟为通商口岸,对外贸易活跃。当时温州已设有出口工艺品收购商行,其中经营规模较大。加上乐清、永加、仙居等地黄杨木资源丰富,供、产、销条件均具备,黄杨木雕就出现了发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了一批从事黄杨木雕生产的艺人队伍和以朱子常为代表的艺术流派。   著名民间雕刻大师朱子常      温州著名民间雕刻大师朱子常(1876-1934),继承传统雕塑技艺,结合黄杨木特点,运用独特的手法,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大大促进了黄杨木雕的发展。他创作的“捉迷藏”、“五子喜弥陀”、“布袋和尚”都是形象生动、表情丰富、精美古朴的著名作品。1909年他的作品“济癫和尚”参加南洋劝业赛会获优等奖、后人赞誉他的作品是刀法圆转流畅,衣纹轻盈透体,造型栩栩如生,人物清新隽逸。 朱子常改进黄杨木雕技艺,使之成为独立的案头艺术品。朱子常9岁开始学习塑造佛像,所塑佛像生动传神,成年以后又潜心从事黄杨木雕刻。他身怀绝技,独具灵气,善于深入细致地观察和体验生活,并结合黄杨木雕的特点,运用独到的技法,准确地把握人物的表情与动态,开创了一种清新雅朴的雕刻风格。他的黄杨木雕题材内容广泛,包括佛像、历史人物、仕女、小孩、劳动者及肖像等。1909年他创作的作品 济颠和尚 参加南洋功业会获得优等奖,1915年他的作品《捉迷藏》夺得巴拿马赛会二等奖。朱子常这些杰出的成绩,使黄杨木雕的声誉迅速传扬开来,成为中外驰名的工艺品。从此,黄杨木雕艺术成为民间一绝,深受人们注目。   朱子常创作态度非常严谨,绝不为了赚钱而粗制滥造,他的作品件件刀法圆转流畅,衣纹轻盈透体,造型栩栩如生,人物清新隽逸,即使在当年他的作品也是重金难求的馈赠佳品,据说是他的人物作品有多高,所售银元就要摞多高。现存世较少,仅浙江省博物馆、温州市博物馆收藏了“六孩戏弥勒”、“捉迷藏”、“济公”、“苏武牧羊”、“布袋和尚”等20多件作品,民间绝少见。加上乐清、永加、仙居等地黄杨木资源丰富,供、产、销条件均具备,黄杨木雕就出现了发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了一批从事黄杨木雕生产的艺人队伍和以朱子常为代表的艺术流派。 6发展      建国后,黄杨木雕迅速发展,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技法上,又创造了“拼雕”、“群雕”、“镶嵌雕”等多种圆雕手法,并且将浮雕和圆雕巧妙地结合起来,产生了不少优秀作。朱子常之外,黄杨木雕行业中还出现了叶阜如、王凤祚、叶润周、叶一舟等名家。现在的传承人主要有高公博、虞金顺、王笃纯、虞定良、王笃芳等。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有的注重简洁、朴实、传神,艺术手法比较写实,有的擅长玲珑剔透、巧夺天工的镂雕技法。作为新一代木雕艺术家,乐清的高公博在从事黄杨木雕、树根雕的创作研究时,又开拓了黄杨“劈雕”这一崭新的木雕工艺,被称为 走出了黄杨木雕数百年的局促 。 但是,在旧社会,由于那种:“土伪如学”、“工拙于艺,商困于财,农惰于耕”的窘境,黄杨木雕也和其他民间工艺美术一样,均遭到严重的摧残。艺人们受尽剥削和压迫,生计艰难,颠沛流离,真有 万家墨面没蒿莱 。到解放前夕,黄杨木雕濒临于绝灭的境地。   解放以后,“于无声处闻惊雷”黄杨木雕犹如枯木逢春,重新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一九五五年乐清县由九个失业艺人在党和政府支持下,成立了“黄杨木雕小组”。不久又扩大为艺术雕刻工厂,许多老艺人纷纷回到原来的雕刻岗位,新艺人队伍不断扩大,使乐清县从事黄杨木雕的艺人已由解放初期的寥寥数人骤增至八百多人。国家为了提高艺人们的艺术水平,经常选派有经验的教授、专家前往厂里辅导,还先后报送了该厂十九名青年艺人到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浙江工艺美术研究所等学府深造,乐清黄杨木雕艺人不断从事技艺钻研,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打破了那种因陈旧与落后的表现方式,从单人立体园雕发展到“拼雕”和“群雕”的园雕技巧,在1951年间乐清黄杨木雕艺人,大胆创作了园雕和浮雕相结合的大型出国展品,“桔子丰收”,而且把传统的浮雕和园雕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大胆地用群象的形式反映丰收的场面,这些,都突破了过去老一套的表现手法,使那著名的乐清黄杨木雕工艺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粉碎“四人帮”以后,厂里建立了创作小组,开办职工业余美术学校,组织青年雕刻工人学习绘画,雕塑等技艺,使青年艺人的技术力量得到了迅速提高,象竹山春笋,指日成林,不少艺人的作品还参加全国和出国展览,获得了良好的评价,全厂木雕产值比建厂时增加了七十多倍、产品销往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7艺术特色      乐清黄杨木雕的主要材料黄杨,是一种矮小的常绿灌木,生长缓慢。俗话说:“千年难长黄杨木”,据《本草纲目》记载:“黄杨性难长,岁仅长一寸,遇闰则反退”。《乐清县志》也有类似记载。遇到闰年要返退缩短是形容其生长迟缓。黄杨木一般要生长四、五十年才能用于雕刻。这种木材大部分直径只3~5寸左右,适宜于雕刻小型人物,供案头欣赏。黄杨木质地坚韧,表面光洁,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色彩黄亮。黄杨木经精雕细刻磨光后能同象牙雕相媲美。特别是随着年代的久远,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美观、别具特色。 雕的工具有泥锤、雕塑架和泥塑盒,以及卡钳、刮刀和各种形式的塑刀等。用于打粗坯的工具,有锯、木敲锤、铁敲锤等。用于雕刻的主要工具是凿,它的种类很多,功能齐全,又分斜凿、三角凿、平凿、圆凿、中钢凿、反口凿、反口凿、翘头凿、针凿和手锯、竹簪、拖钻等。其操作比较细致,分为构思草图、塑制泥稿、选用木料,操作粗坯、镂雕实坯、精心修细、擦砂磨光、细刻发纹、打蜡上光、配合脚盆等十多道工序。其中缕雕技法是木雕中最精巧的一门技艺,它能使作品空灵剔透,玲珑精巧,雅致美观,并产生动态。   乐清黄杨木雕有三种类型,其造型理念、技艺及程序都不一样。一是传统类,以单一的人物造型为主,亦有群雕或拼雕;二是根雕类,以天然黄杨木根块为材料,利用树根造型;三是劈雕类,将无法用作人物雕刻的木块劈开,取其劈裂后的自然纹理立意雕刻,一切顺乎自然,不作精雕细刻。传统类的雕刻有人物范型,材型要与之相适合,故有泥塑构稿、选材取料、敲坯定型、实坯定格等程序;而根雕则随机应变,构思的灵活性很大,无需泥塑构稿,而必须注意保持树根特有的造型意味,劈雕则将注意力转移到纹理的造型基础上。 8传承意义   乐清黄杨木雕刻充分展现了民间工匠的智慧,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种不同的风格,如明之木雕刀法圆润,简练流畅;清之木雕刀法清澈,光滑圆转等等。黄杨木雕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及工艺要求都是其他雕刻难以比拟的,亦无法以现代技术加以替代。   时至今日,乐清黄杨木雕的材料来源出现危机,同时专业人员流失严重,新人难以为继,且个体作坊分散,难以产生影响。这些状况都影响着黄杨木雕技艺的发展,迫切需要有关方面制订方案对这一特色技艺加以抢救、保护。 9市场前景      杨木本是难得之物,这就使黄杨木雕在具有欣赏价值的同时也具有了收藏投资的价值。况且,黄杨木雕古朴文雅、精致圆润,适宜把玩陈设,深受收藏者喜爱。因此黄杨木雕成为民间收藏的新贵,在拍卖市场上风头强劲,名贵精品收藏前景看好。 据有关专业人士分析,黄杨木雕目前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其投资价值主要在三个方面。其一,用料优异。黄杨木坚韧光洁、纹理细腻,具有象牙般的效果,年代愈久色愈深,古朴美观。其二,雕刻技法丰富。除了圆雕、镂雕、浮雕外,还创造了镶嵌、劈雕等多种技法,有很高的艺术性。黄杨木雕主要用于艺术欣赏品,因此雕工非常讲究。其三,国际影响大。早在本世纪初,朱子常创作的作品曾获得国际大奖,使黄杨木雕享誉海内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黄杨木雕收藏市场逐步升温。由于明清时期的黄杨木雕作品现今存世极少,因而在近几年的拍卖市场中,黄杨木雕风头劲猛,市场价格令人吃惊。一款清乾隆年间的黄杨木雕牧牛摆件,长24厘米,下承红木雕松竹梅纹座,座上立一象牙雕牧童,并饰以珊瑚、松石翡翠、蓝宝石、碧玺组成的八宝花卉,在2002的一次拍卖会上以4.4万元售出;一款高11.7厘米的清代黄杨木雕人物笔筒,刻有“乾隆壬子三月,陈濲水藏”字样,估价仅12万到18万元,同年以68.2万元成交。   市场上的黄杨木雕绝大多数是当代工艺美术大师们创作的艺术品,比较大众化,价位不算太高,因而市场前景看好。据市场人士分析,近年来随着收藏者的日趋成熟,国内很多藏家已不再一味盯着那些古玩、字画了,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和收藏价值的黄杨木雕成了他们“猎取”的对象,价位从数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对黄杨木雕颇有研究的专家提醒收藏爱好者,投资收藏黄杨木雕有两点必须要记住:一是看雕工是否考究。工艺美术品讲究独具匠心,黄杨木雕要依据材料本身特有的天然形状或纹理方向,巧加雕凿,七分天成,三分雕刻。二是看年份是否到位。作为艺术品,行家们更多的是欣赏黄杨木雕因年份而生发的那种厚重滋润的玻璃包浆。
联系方式
公司:仙游县根韵堂古典家具有限公司
发信:点此发送
姓名:林忠斌(先生)
电话:86-0594-6860999 /4008522999
手机:15260947666
地址:中国 福建 仙游县 莆田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12/26 08:50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