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新疆煤产业“寒冬”遇逆温层
日期:2013-11-20 13:12  点击:34
  作为一家国有煤矿的财务负责人,没有什么比走高的销售数据,更可以让他的心情得以放松了。80万吨,这是去年刘建所在的昌吉州某煤矿一年的销售业绩。而截至今年11月初,该矿煤产量就已超过了80万吨。

11月8日,乌鲁木齐迎来了第一场冬雪。望望窗外洋洋洒洒的雪花,再看看手中的报表,刘建(应被采访人要求化名)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了。
 
  作为一家国有煤矿的财务负责人,没有什么比走高的销售数据,更可以让他的心情得以放松了。80万吨,这是去年刘建所在的昌吉州某煤矿一年的销售业绩。而截至今年11月初,该矿煤产量就已超过了80万吨。
 
  当下,正值全国煤炭行业“寒冬”之时,随着世界经济形势持续走低,一些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直接影响到国内市场需求。我国浙江、山东等多省出口型企业大面积限产、减产,从而导致煤炭的需求量急剧下滑。
 
  曾经“出土就是金”的煤炭,十年之后风光不再。新疆煤炭产量整体“逆温”上扬,对于新疆煤业发展而言,命运拐点真的出现了吗?
 
  疆煤产销遇“逆温层”
 
  从2001年的2804万吨,到2010年首次突破亿吨,到2012年突破1.4亿吨,再到今年有望突破1.6亿吨,十几年间,新疆煤炭产量呈现出大幅增长态势。
 
  2013年,在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和物价上涨并存的情况下,仅前五个月,全疆原煤产量5193.56万吨(含兵团),同比增加303.49万吨,增长6.2%,煤炭工业形势明显好于全国。
 
  但在刘建看来,这并不足以证明煤炭行业已经从“寒冬”走到了一个新的命运拐点。煤炭价格上不去,这仍旧是不少疆煤企业颇感“闹心”的事情。
 
  刘建所在的煤矿,是个年产100万吨的国有煤矿,主要出产焦炭。近年来煤炭的销售价格极不乐观。2008年下半年,焦炭还能卖到700~800元/吨,此后逐年下滑,今年略有回升,能卖到300~400元/吨。
 
  在全国煤炭行业一路低迷的背景下,即便是这一点点的改变,对于新疆煤炭企业来说,都如同在“寒冬”遇到了“逆温层”——温度未降反而“回暖”。
 
  新疆煤炭工业管理局规划发展处一位负责人给出了解释。新疆作为国家第14个大型煤炭基地,将成为全国原煤供应的重点产区之一。同东北、中原、华东等已经形成长期开发规模的地区相比,具有一定的潜能优势。尤其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之后,在未来5至10年的时间里,新疆基建投资增长的空间将被拉大。伴随基建投资的高速增长,能源需求也快速飙升,新疆煤炭产量因此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并与内地各省煤炭产量的递减形成鲜明对比。
 
  至于价格上不去,该负责人认为,目前就全球整体经济走势而言,煤炭行业上下游产业均受到影响。再加上铁路运距较长,运输能力有限等因素,致使疆煤外送受到制约。疆煤输送出去也面临全国煤炭产能过剩的问题,现在新疆煤炭主要以自销为主。
 
  新疆发改委曾对新疆主要行业煤炭需求情况进行梳理,也验证了这一说法。2013年新疆新增煤炭需求总量在3500万吨,需求以新疆境内电力、化工、建材、有色、冶金等行业的需求为主,外销为辅,疆内新增煤炭需求量3000万吨左右,疆外销售量500万吨。
 
  “逆温效应”不长久
 
  这样的“逆温效应”究竟能持续多久?新疆会不会重蹈内地煤炭产业“激进式”发展的老路?
 
  据新疆发改委的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区生产原煤1.03亿吨,同比增速分别为20%,高于全国增速21.4%。截至2012年底,全国煤炭百强企业、煤炭产量50强企业中,已分别有30家和20家进驻新疆发展。已投入生产的企业17家,产量7557万吨,占总产量的54%。
 
  近年来,产能过剩、价格持续走低的现实,使越来越多煤炭企业陷入了亏损泥潭之中。加之淘汰高耗能产业作为一项能源结构调整政策,“袋口”被收紧,一些企业普遍开工不足,间接制约了煤炭的需求。华东地区第一产煤大省的山东,煤炭企业已有35%陷入亏损,地方煤矿中超过三分之一出现亏损。
 
  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经济增速回落,许多高耗能企业将不得不实行减产。以煤电为例,企业因对电力的需求明显下降,致使煤炭需求增速也呈现放缓态势。这一幕会在新疆重演吗?
 
  早在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之前,证券分析师们就对新疆地区的上市公司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是涉及煤炭、交通、发电领域方面的上市企业,成为研究机构极力推荐的“黑马”。不仅如此,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也明确要在新疆试点资源税的改革,把原油、天然气的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更为新疆煤炭业发展带来了更多希望。资本市场的刺激,成为各地进军新疆能源产业的“强心剂”。
 
  同时,我国煤炭资源呈现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特点,煤炭资源分布与消费区分布极不协调。与国外主要采煤国家相比,我国煤炭资源开采条件属中等偏下水平,可供露天矿开采的资源极少,而新疆和晋陕蒙宁等省区,则在开采条件上具有先天优势。华东、中南、京津冀地区煤炭储量有限,已不能满足本地区需求;东北地区作为传统煤炭生产基地,随着老旧煤矿的报废,短期煤炭资源供给潜力不足,新的煤炭资源接续能力出现问题,将面临资源枯竭和工业转型的挑战。
 
  对于新疆来说,露天煤矿资源丰富,又是新晋国家煤炭基地,发展潜力“后劲十足”。备受关注的运输问题,也随着兰新铁路二线的即将开通,原有的兰新一线将成为货运专线,有望得到缓解。另外,铁道部将投3100多亿,到2020年,打造新疆“四纵四横”铁路骨架,实现新疆90%的县通火车的布局,更加大了对华能、葛洲坝、中煤能源、大唐发电等一批重量级企业的吸引力。
 
  利好消息不断,疆煤俨然成了众人眼中的“香饽饽”。但“逆温效应”毕竟不会长久,只有充分挖掘资源潜能,或许才是确保疆煤行业健康发展的最好出路。
 
  产业升级自我升温
 
  可要想充分挖掘煤炭资源潜能,并非易事。
 
  随着煤电东送和煤化工、煤制气等项目的实施,新疆煤炭企业首先面临的一道“坎”儿,就是产能升级后的重新洗牌。
 
  来自新疆煤炭工业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区关闭矿井6处,通过兼并重组淘汰矿井2处,淘汰落后产能58万吨/年。
 
  这也与国际上资源型企业发展的轨迹相吻合。由于资源型企业的特殊性,一般都是高度集中的大企业,比如巴西的淡水河谷、澳大利亚的力拓和必和必拓等。因此在国内煤炭所有制暂时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对现有煤矿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并同用煤企业达成参股或者长期协议的方式来避免产能过剩,无疑是打通产业升级的一条有效路径。
 
  现实中,内地一些煤炭资源大省的发展,也在逐步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对现有煤矿进行兼并重组,实现本地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新疆“十一五”规划中,确定建设准东、伊犁、吐哈、库拜四大煤炭产业基地。这些产业基地的建设,将使新疆埋藏千年的煤炭资源转变为真金白银的财富。
 
  根据新疆经信委的规划,至2015年,新疆煤炭年产量将达到4亿吨,煤制天然气135亿立方米/年,市场装机容量将达2825万千瓦;至2020年,煤炭年产量达到10亿吨,煤制天然气515亿立方米/年,市场装机容量将达4500万千瓦。
 
  但现实中,各大企业的产能规划已大大超出政府规划。
 
  对此,业内人士也有忧虑:如果不严把关,无论是对环境影响还是对企业发展来说,都不是好事。而这,也是目前,新疆煤炭产业发展改变“命运”,所必须要跨过的另一道“坎儿”。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03/29 14:08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