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奶农收益微薄加速退场 奶荒加剧逼疯奶价
日期:2013-12-16 13:22  点击:55
  奶农收益微薄奶荒加剧蔓延
  供给缺口“逼疯”奶价
  诸多乳企没有料到,今年原奶价格会一路高歌,屡破新高。自4月以来,乳业市场出现“奶荒”,半年时间内,每公斤原奶的收购价格从3元直逼5元。体现在市场上,奶产品价格也水涨船高,一元袋装奶身影难觅,奶价“二元时代”为时不远。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原奶价格即使突破历史新高,但奶农几乎没有从此受益。大批奶农由于收益微薄,纷纷退出养殖市场。而规模化奶牛养殖基地建设缓慢,导致奶源供不应求,后续奶源增长乏力。未来3年到4年内,奶源紧缺化将成为制约我国乳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这已成整个乳品行业的共识。
   “抢奶潮”迅速蔓延
  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奶源市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火爆过。今年以来,内蒙古、河北、山东、黑龙江等牛奶主产区陆续出现高价争抢奶源的现象,波及光明、君乐宝、蒙牛、伊利等多家企业。
  伊利集团原奶事业部负责人介绍,在锡林郭勒盟的多个旗县,一些来自天津和石家庄的企业通过现金结算的方式,以5元/公斤的价格抢夺伊利集团固定奶源,比当地每公斤平均收购价格高出0.5至0.75元。
  大部分奶牛小区都和企业有固定的供销合同,但是在这次抢奶潮中,“抢奶”企业甚至直接说服奶牛小区撕毁原有合同。东圪梁奶牛养殖小区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与伊利集团的供奶合同到2016年才结束。但今年5月份,东圪梁小区就违约把鲜奶提供给了另一家企业。小区的奶站站长说:“违约也好,抢奶也好,总之谁给的价高就给谁。”
  黑龙江双城市是雀巢咖啡的奶源基地。据当地奶农说,由于奶源紧缺,现在经常有上门收购的奶贩子,以更高的价格来抢奶,然后再卖给别的企业。朝阳乡一位姓李的奶农说,他现在就不给雀巢供奶,直接卖给私收的奶贩子。雀巢一公斤奶只给3.4元,加上折扣,最多剩下3元。而卖给奶贩子,一公斤能卖到3.6元。
  河北省望都县一位奶站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政府出面干预,现在各奶牛小区基本能按合同走,不会卖给别的乳企。但一个新问题是,各小区之间开始挖牛。奶源紧张之前,他的小区有奶牛500来头,一天能产不到5吨奶;从5、6月份奶价提高后,小区的奶牛就陆续被挖走,到现在已经走了100多头,带走了2吨奶。现在奶牛小区之间的关系大致是:这只眼盯着自己的牛防止挖,另一只眼盯着别人的牛准备挖。
  一些大型乳企认为,一些中小乳品企业在大型乳企多年来建立的稳固的奶源基地抢奶,不仅造成投资企业损失严重,也打击了企业建立奶源基地的积极性。
  上下游奶价全面上涨
  记者调查发现,“抢奶潮”已将原料奶价格推至历史新高,不仅导致部分乳企生产成本突然大幅度增加,影响正常经营,而且也导致终端市场乳制品价格上涨。
  蒙牛集团副总裁姚海涛说,蒙牛集团去年从牧场收奶的价格一直稳定在3.7元/公斤左右,但是今年5月以来猛增至4.5元/公斤以上,部分地区已高达5元/公斤。他说:“根据成本测算,目前的合理奶价应该在4元左右,现在奶价已经失控了。”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说,2013年1月份至今,伊利集团原奶收购价平均增幅为16%,远远超过正常10%的增长水平。
  奶源紧缺拉动了原奶价格上涨。以河北省石家庄地区为例,今年4月份以前奶站出奶每公斤为3.5元,目前已经稳定上涨到每公斤4.8元。数据统计,我国已进入世界高奶价行列,平均价格高于国际水平三分之一左右。
  终端市场牛奶价格也水涨船高。石家庄一家超市的店主告诉记者,他这里主要卖君乐宝半斤装袋奶,现在一箱16袋价格为39元,前段时间32元,9月初最高才卖到30元。单袋奶的价格也从1.9元涨到2.5元,每袋涨了0.6元。
  行内认为,虽然现在企业给的价格很高,但根据以前的经验,奶源不再紧张后价格又会下跌,“过山车”似的奶价会再次打击奶牛养殖的积极性。内蒙古农牧业厅畜牧处处长白音说,合理的奶价是维护奶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无论是长期低价还是抢奶造成的短期高价,都不利于奶业平稳健康发展。
  获益甚少致奶农加速退场
  记者采访发现,尽管新一轮奶价上涨幅度之大前所未有,但奶农从中受益很小,利润的大头都被中间商奶站或奶牛小区拿走。被采访奶农说,如果和价格同样上涨的养殖成本相比,奶价上涨带来的利润基本可以相互抵消。散户大量减少、奶源补充不足导致发生全国性奶荒。
  河北省行唐县的一些奶农告诉记者,年初奶牛小区给他们的奶价是每公斤3.1元,现在涨到了3.5元。而据记者了解,目前行唐县各奶牛小区供给乳企的奶价平均每公斤4.8元。此轮奶价上涨中,奶农每公斤奶获益0.4元,而奶站从中获益1.3元。
  河北省奶业协会秘书长袁运生说,过去奶站的收费方式是只提取每公斤0.3元至0.4元的管理费,而现在实行赚取牛奶购销差价的做法。以小区、奶站赚取牛奶购销差价1元每公斤计算,扣除0.2元的管理成本,纯利润为0.8元,一吨牛奶获利800元,一头单产5吨的奶牛能得到4000元,一个日产15吨奶的小区一年能赚430万元。
  君乐宝乳业说,目前,整个乳行业尚未形成健康、稳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奶价低时奶农放弃养殖,杀牛转产;而奶价上涨时,奶站经营者获取了最大利益,奶农得不到实惠。
  在推进乳业规模化后,内蒙古、河北多地出现了散养奶农“卖牛杀牛”现象,去年末至今年初,这一现象开始加剧。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北店村的刘润福,是村里最早的养牛户,在2012年秋天卖了20多头奶牛,只留下2头。
  记者了解到,成本高、效益差、质量难保障——散户饲养奶牛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奶农”正在加速退出市场。刘润福说,卖掉奶牛实属无奈,虽然今年奶价涨了一些,但是刨去自家的草料、人工、水电,就不剩啥了。运气好点,还能挣一个牛犊子,运气不好就啥也没有了。“如今养牛就是赔钱。”
  黑龙江乳业协会秘书长张维银说,以前的卖牛现象是区域性的,或者是奶牛从收益低的地区向收益高的地区流动,或者是受某个乳品企业经营不好的影响,当地的奶农将奶牛杀掉或变卖,但此次是全局性的,呈遍地开花之势。
  内蒙古农牧厅对养殖户养殖意愿调查显示,继续养殖的占56%左右,主要是微利经营的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勉强维持的占30%左右,主要是轻微亏损或持平的中小规模养殖户;考虑退出的占14%左右,基本都是处于亏损状态的散养户。众多养殖户在饲草料、劳动力和水电费等经营成本不断攀升的压力下,养殖意愿普遍下降,处于徘徊不定的十字路口。
  原奶供给缺口仍将长期存在
   大批奶农由于收益微薄,纷纷退出养殖市场。而规模化奶牛养殖基地建设缓慢,导致奶源供不应求,后续奶源增长乏力。未来3年到4年内,奶源紧缺化将成为制约我国乳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这已成整个乳品行业的共识。由此带来的奶价高、企业成本攀高的影响也将长期存在。
  中国到底有多少头奶牛?行业人士说,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能影响行业走向和决策。令人头疼的是这个数字现在众说纷纭,最大数和最小数相差近3倍。
  据相关部门统计,2012年,我国奶牛存栏1450万头。但这个数字在行内意见不一。有的认为奶牛的实际数量要小于这个数,甚至要小的多。有乳企估算,去年奶牛存栏不会超过1200万头;也有专家认为,这个数字应该在800万头到900万头之间;更有乳企估算,去年奶牛存栏不到600万头,今年将减少到480万头左右。
  与奶牛数量对应的是原奶产量,2012年官方数据奶产量为3744万吨;而有乳企认为实际产量仅为1570万吨,今年更减少到1300万吨。
  有乳企认为,存栏奶牛数量差异如此之大,固然有统计数据来源不同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近年来,各地政府在上报奶牛养殖数量和奶产量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虚报情况。各地不愿主动面对奶牛养殖出现大幅下滑的局面,在传统大省的表现尤为突出,造成对全国总体数据的统计偏离实际数据。
  奶牛存栏的减少直接导致的奶源紧缺。记者了解到,除飞鹤公司此类自有奶源充足的企业,基本可以自产自足外,多数乳企处于“吃不饱”的现状。伊利集团目前由于市场销售旺盛,每天原料奶的缺口很大,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蒙牛集团的原奶缺口也在1000吨左右。一些企业的生产点由于原奶不足,处于半停产的状态。
  而企业自有奶源基地,由于自有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等原因,同样进展缓慢。
  内蒙古农牧业厅表示,目前内蒙古100头以下奶牛的非规模化养殖比例为57.7%,仍是最主要的原料奶供给方。政府推进奶牛规模养殖发展的重点,应该是扶持中小养殖户及散户组建专业合作社,并逐步发展成为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但目前国家不支持存栏在300头以下养殖场建设,加之长期受效益偏低等因素影响,中小户规模化发展进程缓慢。
  行内认为,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国奶源的增长速度与乳业的发展速度不相匹配,在今年更为明显。据估算,目前原奶供给和乳企加工能力相差50%。行内保守估计,3年后原奶供给缺口仍将维持在20%左右,并长期存在。
  企业争利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
   “悲情”奶农难享改革红利
  中国乳业发展30年来,始终没有摆脱一个“养牛-杀牛-养牛”的轮回,奶价也随着奶牛数量“过山车”似的涨跌。受访专家说,造成我国乳业屡次出现“杀牛倒奶”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与农争利”的情况并未得到改变。
  专家呼吁,要使我国乳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需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理顺企业和奶农之间的利益关系,推动产业一体化、建设行业协调体系和多方定价机制。
  遭遇霸王条款
   “卖奶的永远没有买奶的精”,这是奶农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用以形容自己与企业的关系。作为乳业链的下端的奶农们,与企业打交道时,处于明显弱势的一端。最突出的表现为奶价制定一块儿上,价高价低都是企业说了算,他们没有一点发言权。
  近年来,大部分企业都和奶农签订了合同,规定奶价执行“市场价”。但受访奶农反映,企业之间有行业协议,某片奶源只能由一家企业收购,奶农如果对“市场价”不满意,也不能把奶送给别的企业,只能倒掉或被动接受这个价格。因此,所谓的“市场价”实际上都是由企业制定,合同也成了企业的“一言堂”。
  “村里有两家奶站,分别给两家大型乳企送奶,10月中旬的收奶价格都是3.1元/吨,比年初只涨了0.2元。”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旭泥板村一家奶站站长说。
  奶站站长认为,奶价低主要是因为两家企业“和平相处”,已经对奶价达成一致意见,又没有别的企业插手竞争,因此只能是企业受益,奶农吃亏。
  除了奶价长期偏低,企业克扣奶款或变相压价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河北省行唐县一位养殖小区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奶价提高了不少,但企业压级压价的现象也更严重了。比如,生鲜乳的价格是根据检测指标的高低而变化,生鲜乳中蛋白含量只要降0.1个点,一吨生鲜乳就少给奶农60元。而检测标准到底是多少都是企业说了算,奶农无法证明对错。
  难享改革红利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奶农在微利甚至赔本的情况下继续养牛,一个重要原因是心怀希望,希望能参与到规模化养殖中并从中获益。
  事实上,近年来,国家和一些地方政府也鼓励散户参与规模化养殖,并提出了参与合作社、集中养殖或转型产业工人等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容易。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北店村的刘润福曾经想加入村子里的奶联社,但是遭到了拒绝。因为加入奶联社有一个硬标准,家里至少得有二十头奶牛才行。而刘润福家只有两三头。
  加入合作社的路走不通后,一些奶农曾试图自建合作社或家庭牧场。但自发规模化的道路更加困难。建立一个百头以上规模合作社,至少需要资金400万,对于奶农而言无疑是天文数字。国家虽然对规模化养殖有补贴政策,但是要求先建后补,也要求奶农手中先有几百万现金。
  业内人士指出,政策出台以来,实际上能拿到项目补贴的人多数是不缺钱的煤老板或企业,鲜有真正缺钱的奶农。
  基础差,难培训,转型产业工人难,是另一个挡在奶农面前的“拦路虎”。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推出培训中小户奶农的计划,但实际能参与其中的奶农只占很小的比例。
  “我其实还想养,但实在没什么办法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奶农安枝说,她十几年前响应政府号召,卖掉城里的房子,花掉大部分积蓄到农村养牛。但十几年来致富梦没有实现,反而落下各种手脚关节病,如今赖以生存的奶牛也养不下去了。她说:“如今我房子没房子,钱没钱,老了也干不动了。这十几年就是耽搁了。”
  内蒙古农牧科学院总畜牧师金海说:“这几年奶农是被迫退出的,是被淘汰的,是竞争中的失败者。”行业人士普遍认为,在我国乳业发展的30年中,奶农响应政府决策并承担行业风险,为乳业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如今乳业即将进入规模化时代,散户却被迫退出,难享受到乳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专家学者认为,需要政府与乳企在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为中小奶农提供扶持,稳定养殖队伍,逐步培养现代化专业奶农。
  “利益共享”机制亟待建立
  企业和专家普遍认为,要实现我国乳业健康发展,根本上还是要建立可操作的“利益共享”模式。并建议参照国外经验,在市场经济前提下,由政府主导推动一体化行业协调体系的建设,并加强对乳业产业链的合理干预。
  一是继续探索和推进可行的奶农入股机制,促进奶农、合作社、中小型牧场和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二是通过成立行业商会的方式建立行业协调机制。一方面,商会可协助政府,尽可能地加强总体规划和消费干预,平抑市场异常波动,从而达到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规避浪费。另一方面,商会可以协调奶农与加工企业之间的利益,并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
  三是建立操作性强的价格形成机制。内蒙古农牧厅畜牧处处长白音认为,运用政府指导价来规范农企之间的购销行为,可以兼顾奶农和乳品企业双方利益,避免乳品企业“一言堂”,在防止企业损害奶农利益同时,可以有效避免企业之间低价恶性竞争,促进企业调结构和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04/26 00:53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