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成都将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进城市
日期:2014-03-18 11:54  点击:28
  当前,治理理论已成为全球政府治国转型的普遍趋势。如果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那么,城市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则是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的集中呈现。
 
  “政善治,事善能。”管理到治理的一字之变,折射出市委、市政府对“怎样建设成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成都”的担当和自信。
 
  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提出了成都的阶段性目标——到2015年,在群众最期盼的改革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17年,在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成果;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若干领域走在全国改革前列,努力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进城市。
 
  治理理念之变
 
  点开去年开通的“成都高新”微信服务号,市民可以在微信数据库存储的700多个标准问题中找到自己的关注需求。这个“指尖上的政务大厅”,是我市推进“大数据”建设,打造智慧政府,提高政府管理能力的一个缩影。
 
  而在线下,成都也在探索“大城市、细管理”的更多人性化措施。今年初,开始试点市容秩序“分类管控”,在规范区域的试点街道,允许在规定时段设置方便市民的小修理摊、小百货摊和临时饮食摊等。
 
  从线上到线下、从禁止到疏导、从管理到服务,体现了我市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从管理到治理转变的用心努力。
 
  从管理到治理,仅一字之变,却有明显区别:管理主体是一元的,治理主体是多元的;管理是垂直的,治理是扁平化的;管理常常是单向度的,治理是体系化的……
 
  实现这一字之变,需要加快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方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成都实施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指引着这座城市的发展方向,决定着这座城市的发展路径,也最终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发展未来。
 
  近年来,全市党员干部在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生动实践中,不断加深了从管理到治理的理性思考,先后开展了“新形势下的成都市情再认识”课题调研和“五个转型升级”专题大调研。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项宏大工程,必须是全面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把“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确立为成都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总体战略。这一总体战略,既是对市委近年来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坚持和深化,又与时俱进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怎样建设成都”这一重大问题,其内涵包含了对成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
 
  “改革创新、转型升级”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体现了成都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思维:“改革创新”是统领,为“转型升级”提供动力支撑;“转型升级”是方向,为“改革创新”提供路径指引。推进改革创新,就是要把改革创新作为解决发展所有问题的总钥匙,将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通过改革的精神、思路和办法,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与发展内生动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释放制度红利;推进转型升级,就是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重大要求,推进城市空间、城市产业、城市生态、城市管理、城乡形态五个方面的转型升级。
 
  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已经吹响,成都朝着“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进城市”这一方向,奋力向改革“深水区”进发。
 
  统筹城乡改革,成都正加快从试验区跃升为示范区,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继续争当全国全省统筹城乡改革的排头兵和领头雁。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成都的永续发展。成都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生态经济发展机制,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加快建设美丽成都。
  
  改革无止境。市社科院副院长阎星认为,成都提出“以全面深化改革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走在全国新一轮改革前列”的目标,表明成都在“治理能力”层面已做好服务于改革目标的准备。
 
  数字点击
 
  2013年,落户成都的全球500强企业达到252家,稳居中西部城市第一;全年完成民间投资3595.3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5.3%;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收入差距比由2012年的2.36∶1缩小为2013年的2.31∶1。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变,将进一步打开社会发展活力的闸门。
 
  治理方式之变
 
  2013年12月30日,中国首份法治政府排行榜发布,成都在全国53个城市中位居第五。和其他排行榜不同的是,这份由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发起的评估,邀请了全国著名的专家教授组成评估委员会,被评单位既不需申报也不知晓,完全由学术机构作为第三方根据各地工作情况、公开信息和公众的评价独立进行评估。
  
这份“含金量”很高的荣誉,凝聚着建设“法治成都”的努力。2012年初,市委作出在全市开展“法治大讲堂”深化全国法治城市创建的决策。
 
  两年多来,以法律服务为民、解决群众身边具体问题为导向的“法治大讲堂”走进城市乡村,有力营造了人人讲法、共建和谐的法治城市氛围。
 
  “法治成都”建设,是成都完善城市治理的重要课题。治理现代化,就要按照制度办事、依据规律办事、运用规则办事。
 
  成都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市场化”和“法治化”密不可分,互为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形成与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相适应、富有活力的经济发展格局。
 
  着眼“市场化”,成都将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塑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新优势上有重大突破;着眼“法治化”,成都将加快构建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在建设全国一流法治城市上有重大突破……
 
  目前,成都已成为全国保留行政审批数量最少的副省级城市之一。此外,一站式政务大厅、网上审批、微博问政、“企业服务数据库”和“居民服务数据库”、“移动政务大厅”等创新型政务服务模式也不断得到完善。与此同时,成都着力健全科学决策机制,打造阳光政府。近年来,成都先后制定出台了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专家咨询论证办法,初步形成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依法决策“三结合”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今年,我市行政审批改革工作已经启动,将进一步清理、取消、调整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推行行政审批清单制度,由市、区(市)县、乡镇(街道)统一向社会公布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清单之外一律不得实施行政审批或新设审批事项;探索建立“非禁即入”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
 
  数字点击
 
  截至2013年12月,成都先后9次大规模调整、清理或取消行政审批事项,行政许可项目减幅达91%;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减幅达79%;放权层面,市政府先后向区(市)县政府下放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60余项。
 
  治理主体之变
 
  曹家巷,虽然地处中心城区,但却是曾经“著名”的棚户区。动议十年之久的曹家巷一、二街危旧房片区一直拆不动,原因有很多,诸如人口密度太大、房屋产权复杂、涉及单位太多、补偿诉求太多元等。
 
  2012年,“北改”正式启动。对曹家巷一、二街危旧房片区这块难啃的“硬骨头”,成都做出一个探索:“改不改群众说了算”,拆迁安置协议签约如果达不到100%,就等条件成熟再改造。曹家巷成立“居民自治改造委员会”,自主决定片区改造,13位普通居民获得授权,代表2885户居民行使自主改造权利。通过这种方式,在100多天内完成此前10年“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曹家巷地处成都北部城区。在这个区域,城市二元结构带来的各种难题,考验着城市的治理者。“北改(微博)”工程的启动,源于市委、市政府对网民强烈呼声的回应。曾经有网民在成都市政府门户网站发帖,痛陈城北地区交通拥堵发展缓慢滞后,强烈建议政府改造北城。多次调查摸底之后,成都作出“北改(微博)”的决策。
 
  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和其他城市一样,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以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等为“病症”的“大城市病”。如何根治“城市病”?成都清楚地认识到,拓宽市民的多元化参与渠道,让群众在城市建设管理中当好主角,才能为成都改革发展汇聚“最大公约数”。
 
  2012年4月,二环路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改造之前,举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评估,请来了以上海专家为主的团队。随后,规划、建设部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二环路改造中,建设和施工单位通过媒体,将方案、工期,理念、设计,打围、改道等动态信息一一公告,以便市民及时调整出行线路和时间。门户网站则纷纷开设专题,全面介绍工程进展;官方微博与网民互动,及时回应舆论热点。2013年5月,二环路改造全线竣工,成都市民感受到了一个便捷、快速的新二环。
 
  让城市的每一个重大发展,获得最大共识,这是成都城市治理中的一个典型经验。近年来,成都坚持用民主和法治方式处理社会矛盾、理顺社会关系、规范社会架构,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城市治理。2013年7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市委全面推行“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视群众为亲人,问需于民;视群众为老师,问计于民;视群众为裁判,问效于民。“三视三问”贯穿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民生工程等重大事项决策与实施中。“北改(微博)”工程、二环路“双快”工程、免费公交、环城生态区建设等一大批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顺应了群众期盼、汇集了群众智慧、凝聚了群众力量。2013年7月底,成都市组织市民对163项民生工程项目进行集中抽查,满意度达94%,部分项目满意度高达96%。
 
  提高城市现代治理能力,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构建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新型社会治理体制。成都政务微博矩阵,传递出指尖上的正能量。2013年4月,成都深度“挖潜”网络新媒体功能,由单向发布变为双向互动,由简单沟通变为综合服务,以“@成都服务”为代表的各级政务微博上,网民只要“@”一下,就可以咨询办事、举报投诉、建言献策等。开通以来,仅“@成都服务”就日均受理群众反映问题200多个,切实解决实际问题3000多个,网络一片叫好。目前,全市各级各类政务微博已达3364个,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基本实现了街道(乡镇)以上政务微博“全覆盖”。
 
  依托社会组织的力量和智慧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体现了政府从“管”到“治”理念的转变。成都的做法是大力发展各类社会组织,鼓励社会组织承担部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务。
 
数字点击
 
目前,全市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有7000多个,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一。
 
治理效能之变
 
2014年3月初,成华区(微博)的一名货车司机冯刚接到了一张行政处罚单:因其货运车未按规定维护和检测,被成华区(微博)交通局罚款1000元。尽管接到罚单,但冯刚心服口服:他可以通过登录“成华区(微博)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专网”,核对相关法律、跟踪处罚流程和裁量结果;如果不满意,还可以在网上对行使处罚的单位提出申诉。
 
在武侯区,政务服务的半径已经延伸到楼宇大厦。去年初,该区在力宝大厦设立了首个政务工作站,区行政审批局、跳伞塔街道办事处分别派出专业人员帮助企业办理证照年检、变更、申报等政务服务业务,让企业不出楼宇就能享受政务服务的便捷。
 
近年来,成都着力打造具有国际优势的生产服务环境、体现国际品质的生活服务环境、遵循国际惯例的政务服务环境,努力建设西部地区开放环境最优城市,建设成为全球产业、资本、人才汇聚西部地区的首选之地。
 
2013财富全球论坛、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两个“大事件”,对城市软硬件水平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考”,成都交出了一份让全球满意的答卷。借财富全球论坛之机,成都在几个月内对全市的公安、交通、商贸、文化、医疗卫生、旅游、银行、公用事业、电信9个窗口行业展开了达标提升工作,对照国际标准打造城市窗口形象。
 
建设服务型政府,温馨周到的政务服务覆盖了城市和乡村,温暖着每个市民。
 
双流县公兴镇,一个快速发展的工业小镇,随着大量的新型产业工人涌入,该镇升格为公兴街道办,并探索建立“政府指导、社区自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人本管理”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街道办设立了仁宝、纬创新型社区工作站,站内设警务、医务室,心理辅导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社团之家和司法维权中心等,为这些新成都人提供更多的服务;近7000人规模的社区内,网吧、超市、邮局、银行、餐饮、娱乐健身等生活休闲设施一应俱全,公交系统亦开通了厂区、社区线路,方便他们融入当地生活。
 
服务效能还体现在城市建设管理的每个环节。如何避免地下管道重复开挖,是一个市政建设难题。成都对地下管网统一规划、建设、管理和维护,运营商在地下“动手术”的行为受到有效控制。如今,地下管道由过去的“家家建”变成了政府统一建设,然后通过“零售”,由运营商以租用或购买的形式,交付使用费和维护费后直接使用,这种模式为全国城市首例。
 
“让生活在成都的市民在生产生活中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能够持久地享受到高品质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中,成都新未来,将更加令人期待。
 
数字点击
 
成都行政审批历经几次“提速”,外商投资企业项目核准时间从45个工作日的法定时限缩短为承诺办理时限4个工作日;无前置审批的企业登记从9个工作日减少到2个工作日,平均办结时间3.5小时左右,最短只需1小时08分;有前置审批的企业登记从54个工作日减少到7个工作日,最短只需1个工作日。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03/29 23:08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