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人民币弹性的3%约束争议 防止市场停摆说
日期:2014-03-19 08:58  点击:37
  上周,央行正式宣布扩大人民币对美元的日内波幅,从1%进一步扩大至2%。
  对此,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这意味着客户方面的单边波幅仅1.5%(双边3%),银行自身需要额外承担0.5%的风险,由此交易者无动力用足波幅,“若非技术疏漏则无疑显示极端谨慎”。
  随后,有关“3%约束”引起了研究人士和交易人士的一番争论:研究人士认为这是促使汇率稳定的制度安排,初衷是防止“细节中的魔鬼”;但一线的交易人士则认为,该制度设计是为防止市场停盘,银行对客户报价波幅其实是可以突破2%的上下波幅区间。
  魔鬼细节说
  从鲁政委的逻辑来看,“3%约束”可以从下面的例子来解释。假设某天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为6,按照最新的波幅管理,其日内的波动区间为5.88~6.12(上下波幅分别为2%);人民币汇率一旦出现日内剧烈震荡的情况(譬如先跌至6.12然后再反弹至5.88)。依据鲁政委的观点,外汇指定银行给客户的报价范围只能在中间价6上下1.5%的范围内波动,其波动区间为5.91~6.09,在此波动区间以外的汇率波动风险则由银行自己承受,但为了避免这0.5%的风险,银行并无动力用足2%的波动幅度。
  但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对记者称:理论上存在上述逻辑,但实际中很难出现那种极端情境。“3%约束应该是为防范极端情况出现,稳定人民币汇率的考虑所作出的设计,3%的上下波幅可以构成银行对客报价的约束,而且这种约束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被触发的,因为汇率市场不同于股票市场,不太会出现日内双向极端行情,比如急跌至跌停点之后反弹至涨停点的情况。”
  也就是说,以上述6为中间价、日内波幅2%为例,只有在先跌停、后涨停的极端情况下,银行对客美元卖出价(6.12)和买入价(5.88)的价差0.24才可能会出现超过中间价幅度3%的可能从而起到约束作用。
  赵庆明认为,单边2%的外汇波幅和双边3%的银行对客户报价价差约束类似于欧共体时期的“蛇形浮动机制”,为了防范极端情况下出现的汇率大幅波动。
  “蛇形浮动机制”是欧共体时期为稳定欧元区货币设计的一种货币波动设计规定,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对美元汇率的上下波动幅度为2.25%,而欧共体各国货币间的波幅为1.125%。
  至于“技术性疏漏”,鲁政委只是根据每次波幅扩大之后,银行对客户报价价差的波幅都相应顺延1个百分点做出的大胆推测,与赵庆明观点相似,鲁政委其实更倾向于认为央行此举本质还是在于在汇率问题上的谨慎态度。
  防止市场停摆说
  不过与鲁政委的理解不同的是,招商银行总行分析师刘东亮认为“魔鬼细节说”的理解存在偏差,“3%不是以中间价为基准上下波动1.5%,而是上下波动3%,以中间价为6为例,3%的波幅意味着上下波动1800个基点,也就是说银行对客报价可以报到6.18,2%的波幅是针对银行间的跌停线,但对客报价可以到3%,也就是说3%是在4%内游走的一段区间,而且可以突破4%的某一端。”
  而且刘东亮强调之前的交易已经证明了其上述理解,“扩大波幅以前对客报价是不许超过2%,意味着假设中间价6,跌停是6.06,但对客报价可以到6.12,交易员们就这么做过,现在人民币对美元整体日内波幅扩大到2%,对客报价就可以进一步达到6.18”。
  一位外汇交易员也对记者表示,实操业务中的确如刘东亮所述。
  刘东亮认为之所以存在相互交叉而非包含的两个波动区间在于“避免跌停时市场停摆,给银行留出缓冲空间”。
  仍然用实际的例子来说,一旦市场跌停至6.12,为了保持卖出价和买入价之间的点差,而同时又禁止银行突破6.12报价的话,市场很有可能面临停摆,但央行也要避免银行间恶意报价竞争,进而导致客盘人民币汇率波动太大,因此报价需要有一定的限制。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04/24 08:10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