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食盐专营改革不能拿公共利益作“挡箭牌” (1)
日期:2013-03-02 22:45  点击:200

  因为没有盐业部门核发的零售许可证,近日,淘宝、当当等电商平台紧急向各家网店下达“禁盐令”,将食用盐下架,这让食盐专营制度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近年来,盐业管理制度改革已成共识,但食盐专营制度的存废之争却有明显分歧。那么,食盐专营的制度成本有多高?放弃专营后是否会出现最坏的结果?

  在主张盐业专营的阵营看来,第一个理由是维护公共利益,也就是普及碘盐。我国从1990年颁布了《盐业管理条例》,1996年又发布了《食盐专营办法》,正式确立了盐业专营体制,赋予盐业公司采购与销售的合法垄断地位,政策初衷是为了“保障食盐加碘工作的有效实施,保护公民的身体健康”,这些年来成效显著,碘盐普及率从原来的不足40%提高到90%以上,全国范围内碘缺乏病基本消除。因此有人担心,取消专营会影响碘盐普及工作,危及公众健康,但是,专营是普及碘盐的唯一方式吗?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么我国卫生部自2010年以来启动的“铁强化酱油项目”,是不是意味着对酱油也要施行专营?以此类推,我国又该建立多少套专营体制?

  盐业专营更为现实的理由是打击私盐,这同样涉及到公众利益。这些年来私盐泛滥,特别是含有重金属或亚硝酸盐的大工业盐冒充食盐,给社会造成了极大危害。在现有的专营模式下,盐业主管部门有执法权,更有执法动力,查处私盐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私盐为何泛滥成灾,却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

  一份课题研究报告显示,制盐企业的车间价格为200元/吨左右,出厂价为每吨四五百元,而盐业公司经过简单的加碘、分装后,一级批发价就达到1200元,二级批发为1500元/吨左右,最终的零售价格高达2000元/吨。从数百元到2000元,利润高达60%以上,正是这种超额的垄断利润,也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长期稳定存在的“租”,引诱了私盐贩子。管制程度越高,“租”也就越高、越稳定。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专营制度本身滋生了私盐泛滥的问题,最终不得不依靠专营制度来解决,徒增了巨大的制度成本。放弃专营,引入竞争机制,让食盐价格回归到市场正常水平,再辅以严格的市场监管,私盐贩子追逐暴利的动机自然也就消散了。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03/29 20:00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