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汇丰一理财产品亏损近半
日期:2013-04-01 22:52  点击:116

    误导销售、私售产品、“资产池”违规操作……理财产品近年来凶猛生长,攻城略地的同时,也不断爆出各类问题。日前消息显示,银监会已着手严查理财产品发行销售,为频频出事的理财产品上道“紧箍咒”。

    2007年8、9月期间,家住深圳的邹先生在客户经理热情推荐下在深圳华侨城支行购买了由汇丰银行(中国)上海总部发行的两款代客境外理财产品,分别是宝源环球欧元股票基金挂钩(IPFD0030)和汇丰中国股票基金挂钩(IPFD0033)。其中IPFD0030产品为25000欧元,IPFD0033为30000美元,这两款产品委托管理期均为2年。

    邹先生告诉记者,一年之后客户经理告诉他由于理财产品亏损,资产价值缩水至不到50万,他已经不再是汇丰银行“卓越理财”客户。“当时并没有具体告诉我亏损了多少,我要求退回本金就可以了。”随后一年,他并没有收到回复。到2009年9月,委托管理期结束,邹先生得知这款产品亏损近40%,算上汇率,约为20万元。

    2009年的10月至11月,邹先生收到来自汇丰中国的信件,告知其可将之前投资亏损剩余的资金转换到新产品上,但条款注明“本人在申请转换前已明确知晓,贵行另外提供风险相对较低的保本理财产品,但本人自行决定申请转入开放式海外基金型代客理财计划”。邹先生认为,银行并未解决之前的亏损问题,反而在通过转换产品摆脱责任,因此拒绝转换。经过深圳、上海、北京多次维权,目前问题仍未获得解决。

    火眼金睛

    理财师向记者表示,QDII产品和境外金融资产挂钩,产品表现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中,海外市场受到巨大冲击,第一批出海的QDII理财产品不少有所亏损。

    在邹先生看来,正是汇丰银行的误导使自己购买了不符合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蒙受巨额亏损。销售环节中存在严重误导,“业务人员经常打电话催我去买他们的理财产品,和我讲他们的理财产品收益如何好,并未讲过不保本的问题。”

    另外,邹先生认为理财产品合同和说明书不规范,风险测试评估更弄虚作假。他指出,产品说明书中有关预期收益、风险揭示和运作机制交待不清楚。“购买当天,客户经理拿出空白格式合同和产品说明书等文件,让我在其中一份上先签名,其他内容由她来写。至今我手里只有这份没有双方签字的空白格式合同。而直到2010年的3月,在我的要求下,才拿到有双方签字的合同复印件。”

    而在风险测试评估中,邹先生称当时都选择最低的风险承受能力,客户经理说属于“保守型”。当他后来在投诉中看到风险测试评估书,发现自己变成了“平衡型”客户。而根据银监会的相关规定,银行所销售产品的风险程度要符合购买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如果邹先生属于“保守型”客户,则他不能购买上述两款“低至中度风险”的QDII产品。

    汇丰中国回复本报称,该行对于信中提到的华侨城支行的两款投资产品的销售情况进行了认真深入的内部调查(包括对于华侨城支行两款投资产品所有销售文件原件的检查),结果显示,未发现所谓的“空白合同”,并且所有销售合同均由客户亲笔签名确认,具有法律效力。对于信中的这些指称,该行不能认同或接受。

    另外,汇丰中国表示对于所有投资产品的销售,该行都有严格的流程规范和内部控制,符合相关的法规和监管要求。“每笔产品的销售,我行均要求销售人员严格遵循外部法规和内部流程要求,告知客户可能出现的情况,向客户进行完整的风险披露,并让客户确认其对风险已充分认知。客户在产品购买前均会进行风险评估测试和投资适当性核查。”

    而邹先生提供的《信访事项通知书》显示,深圳银监局经调查确认,邹先生合同中风险提示的语句并非其本人亲自抄写,而是银行职员抄写,由邹先生签字,“银行该行为违反银监会关于理财产品销售的有关规定,我局已责成银行进行整改。”

    理财产品成为问题高发地,而销售乱象一直难禁。除了误导销售、违规操作,最近又曝出私售理财产品“飞单”事件,造成巨额损失。不过最新情况显示,销售违规问题已经被监管机构盯上,将成整顿重点。日前,银监会已经采取措施辣手整顿理财产品,包括银行理财的产品设计、产品销售、信息披露、收益核算、资金池、代销产品、资金流向等七个项目。据了解,银监会将严查理财产品发行和销售环节,从源头控制理财业务风险。

    某银行的客户经理向记者表示,目前银行对购买理财产品的流程作了严格规定,必须到银行柜台办理,对全过程录音、录像并留存。

    南方日报记者 丁雯 黄倩蔚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04/25 15:33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