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知青重返“下乡”地 带头走上致富路
日期:2013-04-08 22:35  点击:91

    到黑龙江省逊克县山河村采访知青贾爱春和徐桔桔,初次见到她们,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贾爱春快人快语、豪爽直率;徐桔桔温润如水、气质娴静。可能正是因为这种互补让她们配合默契,使逊克县山河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975年,贾爱春来到山河村,与老乡们一道上山砍柴、下地种田、养鸡、养猪、捕鱼、种菜。生活的艰辛历练了她,使她形成了坚强、爽朗、求实、上进的性格。1979年,贾爱春随着返城热潮回到了老家河南开封。然而,火热的知青生活,在她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情愫在贾爱春的心里愈发强烈,渐渐演变成为重返第二故乡的人生夙愿。

    2009年9月,60岁的贾爱春第一次回山河村,看到房舍破败,集体经济解散,各家分散种田效益低,乡亲们日子过得并不好,甚至连个活动的地方都没有。她心里很难受,决定自己出资给乡亲们盖一间活动室。

    在她不断的努力和县、镇两级政府的帮助下,一座白墙红瓦的两层小楼在山河村建了起来,大家为它取名“知青会馆”。就在建房的时候,老乡郭齐生悄悄找到贾爱春:“我们致富缺个带头人,能不能找个上海知青来当村官,带领大家过好日子?”开始,贾爱春并没有放在心上,但是却架不住乡亲们不断的提议。

    一个个不眠之夜,一次次辗转反侧……终于,她的心里锁定了一个名字徐桔桔。徐桔桔是上海知青,在山河村入的党,对这里感情深厚,而且懂政策、有水平,是最佳人选。不过,徐桔桔正被一家韩国公司聘用,月薪过万元。说服她放弃丰厚的收入不难,可年逾九旬的父母还住在敬老院,小孙女出生也不过百日,这些又怎能轻易割舍?从那天开始,贾爱春和徐桔桔每天电话频繁,在她的“强力攻坚”下,徐桔桔动心了:“大家如此信任,不能辜负了乡亲们!”

    2011年国庆,徐桔桔把组织关系转到了逊克县,被县里委任为山河村党支部书记。

    贾爱春和徐桔桔为山河村带来了全新的理念,2012年山河村迅速建起了合作社,贾爱春担任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和董事长,95%的农民都以土地入股参加了合作社,七八千亩农田实现了连片种植。当年当地遇上了60年未见的特大干旱,村民们担心颗粒无收。但是,由于使用了大马力拖拉机,深耕松动的土壤比一般拖拉机要深,山河村的玉米依然获得了好收成。

    合作社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在合作社成立之初,贾爱春与徐桔桔就遇到了十分棘手的难题:山河村有农田420多公顷,其中40多公顷是属于集体所有的机动田。当年村里为了还外债,用极低的价钱把这些田包给了村民,一包就是20年。现在要搞合作社,如果这些田不能收回,将影响土地连片,无法开展大规模机械化耕种。这些田如何收归集体,成了摆在她们两个面前的最大难题。她们开会找老乡商量,搞民意调查。一份份调查表发下去,收回来时,竟然有98%的村民按上了密密麻麻的红手印。不少村民还主动帮忙做工作,说服自己的亲戚、子女、朋友率先交田。

    面对着这些鲜红的手印,贾爱春这位倔强的老知青情不自禁地留下了欣慰的眼泪。她深知,土地就是乡亲们的命,现在乡亲们心甘情愿地把命交给自己,这一份信任,让她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如今,山河村变样了:干净坚实的水泥路足足有六七米宽,安装着塑钢窗的房屋显得格外亮堂,每户人家用蓝白相间的铁栅栏隔开,整齐而美观,舞蹈队、秧歌队,农家书屋,健身广场,乡亲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第二次下乡与第一次完全不同,感到自己有了一种担当、一种使命感。因此,干得更欢。”贾爱春和徐桔桔笑着说,“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在城里可以安享晚年。但是,当你想到,自己已经六十多岁了,还有这么多的人需要你,你就觉得年轻了,干起事来就特别有劲儿。”(本报记者 孙明泉 本报特约记者 朱伟华 张士英)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03/29 10:13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