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解读习近平博鳌演讲:何为命运共同体
日期:2013-04-08 22:37  点击:127

陈晓晨
  昨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了主旨演讲。这既是首访之后的阶段性小结,又是对未来外交政策的展望。整个讲话信息量很大,有不少关键词,从“空气阳光”,到“百花齐放”,再到“海纳百川”。不过,最吸引笔者的,还是关于“命运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的表述。
  何为“命运共同体”?要综合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以来的一系列行程来理解。首访目的地和受邀参加博鳌论坛的领导人都显然经过了斟酌。这些行程与会见安排背后,传递了中国对“命运共同体”的期待:
  首先,一个可靠的“大后方”。首访俄罗斯,并宣称中俄关系为“特殊关系”,是试图将俄罗斯作为延续中国战略机遇期的稳定之锚。与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会见,则希望借机进一步巩固中亚方向的地缘环境。最后,邀请蒙古国家大呼拉尔主席参加博鳌论坛,有助于弥补蒙古这块的短板,构建完整的“大后方”。
  第二,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当前,中国的东南方向面临着很多不确定因素。此次博鳌论坛,中国邀请了柬埔寨、文莱和缅甸三国元首或政府首脑与会。柬埔寨在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的一年里,努力地协调部分东盟国家与中国之间的争端,起到了为局势降温的作用,值得赞赏。文莱则是新的主席国。南海争端能否有所缓和?能否将东盟继续作为讨论地区合作的舞台而非冲突对抗的场所?文莱的态度很重要。缅甸已经开启改革开放,而且启动了政治改革,缅甸能否像巴基斯坦那样,成为无论任何势力上台都愿与中国友好的“全天候”邻居?澳大利亚作为美国“战略东移”中的重要一环,其总理访华有助于澄清澳大利亚在中美之间的立场,同时继续推进区域金融合作。最后,在美国“重返东亚”后,东亚一体化的上层建筑难以推进。那么,能否从底层推进,例如从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做起?这些都是博鳌论坛传递出来的信息。
  第三,一个能源资源供应保障。当前,中国对海外能源资源的依赖巨大而脆弱。为庞大的经济引擎添加燃料,是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缅甸都是重要的陆上油气进口通道。非洲则是增长很快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供应地。不过,这些关系都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访问非洲的行程及与资源国领导人的会见只是一个开始。今后,怎样提升中非关系,提升“走出去”的层次,如何构建中国陆上油气进口通道,都需要逐一落实。
  最后,一个国际交往的网络。当前的世界是一个网络化的世界,“蝴蝶效应”天天都在发生,万里之外的欧洲与拉美也与中国息息相关。因此,博鳌论坛邀请芬兰和墨西哥总统参会,代表了“共同体”概念的扩展。
  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对“共同体”有至少两种描绘:一种是共赢情境,各国通过自由贸易、人员交往、制度构建,最终能够形成开放、和平导向的共同体;另一种是零和情境,各国陷入冲突与对抗,为了击败对手而结盟,最终形成封闭、战争导向的共同体。现实中,欧盟是共赢的代表;而东亚则不幸代表了零和。时至今日,东亚仍可谓是“冷战博物馆”。朝鲜半岛至今都是被“停战协定”而不是“和平协议”约束,更不用说朝鲜还宣称退出停战协定。美日同盟、美国“重返东亚”,也带有很强的冷战思维。对中俄“特殊关系”,也有不少人以冷战思维度之。
  因此,强调“命运共同体”、“共同发展”,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指出一条共赢之路,试图给东亚和中国周边解困,也给中国在海外面临的一些指责解困。从零和到共赢,是思维的转换。
  回到最根本的问题:外交是干什么用的?此前的说法是,“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现在,有了最新的回答:可靠的大后方、稳定的周边、能源资源保障和国际交往网络,都是为了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延续中国的战略机遇期。而中国的发展,又促进周边乃至世界的发展,反过来给国际和平提供助力。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服务于内政。根本上说,中国在内政上继续选择改革开放,因此才将周边与世界看作共赢而非零和的“命运共同体”。这是“命运共同体”最深的内涵。(第一财经日报 )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04/20 06:53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