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京沪两地实地探访电子书包应用成效 (1)
日期:2013-04-10 23:28  点击:170

  没有书本,不用纸笔,也能上课?电子书包,让这样的场景变成现实。10多年前,这一教育产品开始试点,近年来更是扩展到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只需一台电子终端设备,孩子们沉重的书包从此“下课”。

  然而,伴随新奇目光而来的,还有不绝于耳的争论。有人判断,电子书包是必然趋势;有人担心,这会影响孩子视力;有人质疑,高昂的成本谁来承担。日前,关于北京市教委将投入300万元推进电子书包项目的传闻,更是引发热议。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京沪两地的试点学校,探访“电子书包”的真实模样。

  ——编 者

  课堂变脸

  电子设备替代纸质教材,辅助教师“定点”授课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平板电脑,登陆客户端,找到课文《锡林郭勒大草原》。”日前,在北京一所小学三年级(1)班的一堂语文课上,任课老师说话的同时,黑板右侧的投影上,显示出班里每个孩子的账户头像。

  这间教室里,没有课本,甚至没有一支笔、一块橡皮,取而代之的是每人课桌上的平板电脑。开机、登录、进入iBooks、找到课文、用划线工具划重点……孩子们熟练地操作着,与以往使用书本毫无二致。由于每台电脑都连着班级局域网,随着老师的话音,学生的电脑屏幕同步显示出题目。与此同时,投影右下角显示着全班学生的做题进度,学生答题一结束,又立刻显示出答案分布。听老师们讲,这样能准确“定点”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据介绍,从去年开始,这所学校三四年级15个教学班的师生参与了试点,改用iPad教学。班级一角停放着黑色的充电车,放学后,平板电脑会在这里集中充电,不允许带回家。记者了解到,北京丰台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北京史家小学、北京白家庄小学等学校,都已将平板电脑用于课堂教学。

  相形之下,“电子书包”在上海扩散更广。2010年11月,虹口区成为“电子书包”项目的全国首个试点区,有18所学校、多门学科参加了试验,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有试点班级,覆盖学生4000多人。虽然上海市教委没有要求全市推广,但许多区都对加入试点热情颇高,仅是闵行区,就有40所学校的学生背上了“电子书包”。

  “‘电子书包’让学生有了选择信息资源的能力,有了个性化发展、创新能力发展的可能。”上海虹口区教育信息中心主任仇勇平说,实施“电子书包”后,开发“微课程”,系统会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水平,分层布置作业,学有余力者可以跳入“高级题”,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及时获得相关知识点的智能推送。“有效作业增加,是更有的放矢的减负”。

  在虹口区民办丽英小学,语文等主课的50%课时会用到“电子书包”。35分钟的课堂上,一般会有15分钟左右使用小电脑。在仇勇平看来,“电子书包”并非简单的“技术为授课而用”。“真正的信息化、数字化教育,必须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她认为,“电子书包”后台的大数据库,还能为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带来新的契机。

  利弊参半

  成本高加重经济负担,长期使用电子屏幕有损视力

  尽管试点学校师生大多对“电子书包”给予肯定,但这一数字化教育产品自诞生起,始终伴随争议。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04/25 14:48
首页 刷新 顶部